班师振旅 : 班:调回;师、旅:指军队;振:整顿。撤回军队,进行整顿。踣不复振 : 振:振作。一跌倒就再也爬不起来。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来。摛翰振藻 : 翰:毛笔,引申为文词;振:发舒。
班师振旅 : 班:调回;师、旅:指军队;振:整顿。撤回军队,进行整顿。
踣不复振 : 振:振作。一跌倒就再也爬不起来。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来。
摛翰振藻 : 翰:毛笔,引申为文词;振:发舒。施展文采,铺陈辞藻。
重振旗鼓 : 比喻失败后,整顿再起。
摧枯振朽 : 犹摧枯拉朽。形容轻而易举。
顿纲振纪 : 整顿朝纲,重振法纪。
发瞽振聋 : 发:开启;瞽:盲人;振:振动;聋:耳聋。使盲人也能看见,使聋人也听得见。比喻言论文章使人清醒感奋。
发聋振聩 : 聩:耳聋。声音很大,连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麻木的人。
发蒙振槁 : 发:揭开;蒙:蒙盖物;振:抖动。揭开蒙盖物,摇掉将落的枯叶。比喻轻而易举。
发蒙振落 : 蒙:遮盖,指物品上的罩物;振:摇动。把蒙在物体上的东西揭掉,把将要落的树叶摘下来。比喻事情很容易做到。
分贫振穷 : 分财物救助穷困的人。
孤蓬自振 : 蓬:蓬草。单棵的蓬草,随风飘零,尚要振作。比喻失意的不甘沉沦,奋力振作,欲有所作为。
骇目振心 : 使人见到非常震惊。同“骇目惊心”。
稽古振今 : 指考查古事作为借鉴,以振兴现代。
金声玉振 : 以钟发声,以磬收韵,奏乐从始至终。比喻音韵响亮、和谐。也比喻人的知识渊博,才学精到。
金相玉振 : 比喻文章的形式和内容都完美。也形容人相貌端美。同“金相玉质”。
龙威虎振 : 形容气势奔放雄壮。常形容书法笔势的遒劲有力,灵活舒展。
龙骧麟振 : 龙骧,昂举腾跃的样子。比喻将军恩威兼备。
启瞶振聋 : 比喻唤醒糊涂与麻木不仁者。
启聩振聋 : 聩:耳聋。使耳聋的人都受到振动和醒悟。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指力量强大。
敲山振虎 : 指故意示警,使人震动。
声振屋瓦 : 声音把房子上的瓦都振动了。形容呼喊的声音很宏大猛烈。
声振林木 : 声:歌声。歌声振动了林木。形容歌声或乐器声高亢宏亮。
声誉大振 : 声望、名誉大大提高。
声振寰宇 : 寰宇:天下。形容声威极盛。
弹冠振衣 : 整洁衣冠。后多以比喻将欲出仕。
弹冠振衿 : 整洁衣冠。后多以比喻将欲出仕。
提纲振领 : 比喻抓住要领,简明扼要。同“提纲挈领”。
为之一振 : 为:因;振:振奋。因此而振奋起来。
委靡不振 : 委靡:也作“萎靡”,颓丧。形容精神不振,意志消沉
威振天下 : 威:威名。威力和名望使天下人拜服。
萎靡不振 : 委靡:也作“萎靡”,颓丧。形容精神不振,意志消沉。
萎糜不振 : 形容情绪低沉,精神颓废。
扬葩振藻 : 葩:华美;藻:文采。形容文章写得华丽多采。
摇山振岳 : 岳:高大的山。把高山都振动了。形容气势很大。
一跌不振 : 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来。同“一蹶不振”。
一蹶不振 : 蹶:栽跟头;振:振作。一跌倒就再也爬不起来。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来。
移风振俗 : 改变风气,振兴习俗。
玉振金声 : 比喻文章道德之盛。
援溺振渴 : 溺:指落水者;振:救济。援救落水者和干渴者。比喻援救受难的人。
三教布衣 : 南唐 诗人 陈陶 自号。 陶 通释、老,善天文历数,隐居修炼,后不知所终。 宋 叶廷珪 《海录碎事·人事》:“ 唐 陈陶 ,以诗名,兼释、老学,自号 三教布衣 。”
三尺之孤 : 幼小的孤儿。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二·新郑富平身后》:“两公立朝錚錚,即微有可议,何至溺情阿堵,使有三尺之孤,必不决裂至此。” 清 姚鼐 《丹徒王氏秀山阡表》:“母 吴 儒人尚少,家贫乏,无族党内外之助,抚三尺之孤,默默自守於穷巷
三尺之木 : 指琴。 汉 王充 《论衡·感虚》:“三尺之木,数絃之声,感动天地,何其神也?” 黄晖 校释:“《广雅·释乐》:‘ 神农氏 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絃,曰:宫、商、角、徵、羽。 文王 增二弦,曰少宫、少商。’”
三同一片 : 指干部、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打成一片。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五:“ 邓秀梅 默了默神,还是打定主意住在老百姓家里,彻底地做到三同一片。”参见“ 三同 ”。
三生杜牧 : 唐 杜牧 去官后,郁郁不得志,落拓 扬州 ,好作青楼之游,以风流名。有《遣怀》诗云:“十年一觉 扬州 梦,赢得青楼薄倖名。”后言风情者,多以“三生 杜牧 ”比况出入歌舞繁华之地的风流才士。 宋 黄庭坚 《广陵春早》诗:“春风十里珠帘卷,
三侯之章 : 指 汉高祖 所作的《大风歌》。《史记·乐书》:“ 高祖 过 沛 诗《三侯之章》,令小儿歌之。” 司马贞 索隐:“过 沛 诗即《大风歌》也……侯,语辞也。《诗》曰:‘侯其禕而’者是也。兮亦语辞也。 沛 诗有三‘兮’,故云‘三侯’也。” 元
三影郎中 : 宋 张先 ,号 张三影 。以其曾官郎中,故称“三影郎中”。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六·王威宁诗》:“予改官翰林侍讲时, 淄川 唐济武太史 寄诗云:‘蜡烛五侯新制誥,鞦韆三影旧郎中。’语虽巧,特工妙。”参见“ 三影 ”。
三尺青蛇 : 喻剑。 明 梅鼎祚 《崑崙奴》第二折:“腰悬着百鍊鎚,胸掛着双文镜,袖三尺青蛇炯炯,写 太乙 神名头上顶。”
三臡八葅 : 泛指精美的肴馔。亦借喻精美的诗文。 明 王世贞 《艺苑巵言》卷五:“吾所以録此者,谓溪笔涧芷,亦可餖飣客席耳,非若二 李 辈之为三臡八葅也。”参见“ 三臡 ”。
三言之道 : 三句为政之道。《礼记·哀公问》:“公曰:‘敢问为政如之何?’ 孔子 对曰:‘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严。三者正,则庶物从之矣。’公曰:‘寡人虽无似也,愿闻所以行三言之道。’” 孔颖达 疏:“愿闻所以行三言之道者,则上经‘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严’
三科九旨 : 汉 代《公羊》学家谓《春秋》书法有三科九旨。即于三段中寓九种旨意。有 何休 、 宋衷 二说。《公羊传·隐公元年》“ 隐公 第一” 唐 徐彦 疏:“问曰:‘《春秋説》云:《春秋》设三科九旨,其义如何?’答曰:‘ 何氏 ( 何休 )之意以为三
三品秀才 : 宋 章珉 的外号。 宋 陈师道 《后山谈丛》卷二:“ 章 学士 珉 为布衣,以宰相自许,高盖大马,盛服羣从而后出, 润 人谓之‘三品秀才’。”
三代人物 : 宋 遗民 刘辰翁 自号。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刘须溪》:“ 宋 亡之后, 刘公 ( 刘辰翁 )竟不出仕也。噫,是与 伯夷 陶潜 何异哉! 须溪 私印,古篆‘三代人物’四字自许,良不为过。”
三徵七辟 : 谓累次征召。征,天子之召;辟,州郡之召。《晋书·孝友传·王裒》:“於是隐居教授,三徵七辟,皆不就。”
三红秀才 : 宋 应子和 工诗,有名句“两岸夕阳红”、“蜡炬短烧红”、“风过落花红”,时人称为“三红秀才”。 清 王晫 《今世说·赏誉》“有郎似桐花”原注:“ 邹程邨 嘆曰:‘昔 应子和 名“三红秀才”,今更不当称“三緑”耶?’”
三揖三让 : 古代迎宾之礼。《周礼·秋官·司仪》:“宾三揖三让,登,再拜授币。” 郑玄 注:“三揖者,相去九十步揖之使前也。至而三让,让入门也。”《仪礼·乡饮酒》:“主人与宾三揖,至于阶三让。” 郑玄 注:“三揖者,将进揖,当陈揖,当碑揖。” 梁启超 《
三百五篇 : 指《诗经》。《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餘篇,及至 孔子 ,去其重,取可施於礼义……三百五篇, 孔子 皆弦歌之。”《汉书·儒林传·王式》:“臣以三百五篇諫,是以无諫书。”参见“ 三百篇 ”。
三摩鉢提 : 梵文音译。犹三昧。鉢,亦作“ 钵 ”。 宋 苏轼 《宝月大师塔铭》:“师於佛事虽若有为,譬之农夫畦而种之,待其自成,不数数然也。故余尝以为修三摩鉢提者。” 清 龚自珍 《释二门三点同异》:“《楞严》有三摩钵提,《圆觉》有三摩钵提,《涅槃》改
三查三整 : 中国共产党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结合土地改革所进行的整党整军的一个重要运动。“三查”,在地方上是指查阶级、查思想、查作风;在部队中是指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三整”,是指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 毛泽东 《军队内部的民主运动》:“目前
三步见方 : 原谓将战时,兵士出阵行三步以示勇。后以指将舞时三顿足以为节。《史记·乐书》:“先鼓以警戒,三步以见方。” 裴骃 集解:“ 郑玄 曰:‘将舞必先三举足,以见其舞之渐也。’ 王肃 曰:‘舞《武乐》三步为一节者,以见伐道也。’” 张守节 正义:“
三昧真火 : 道教谓元神、元气、元精函藏修炼能生真火,谓之三昧真火。《药王救苦忠孝宝卷·思藐救白蛇》:“ 孙思藐 虔诚参道,每日家收丹炼药,时时下苦,将五气一处烤,将六门紧闭牢,三昧火往上烧,炼就了无价之宝。”《四游记·玉帝起赛宝通明会》:“我不免放出三
三角关系 : ◎ [triangle relation] 涉及三个人的一种局面;尤指两男恋一女或两女恋一男的局面和所造成的复杂关系
一场三角关系的喜剧
三元白法 : 术数家计算甲子的方法。 清 黄宗羲 《七怪》:“形法,理之显者也;方位,理之晦者也。三变而为三元白法。方位,一定不易者也;三元白法,随时改换者也。其法即历书所载一白、二黑、三碧、四緑、五黄、六白、七赤、八白、九紫。六十年为一元,三元凡一百
三回五解 : 犹三番五次。 元 高文秀 《黑旋风》楔子:“我恰纔嘱付了三回五解。”
三言二拍 : 五部短篇小说集的总称。指 明 冯梦龙 纂辑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 明 凌濛初 编著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一篇:“三言二拍,印本今颇难观,可借此窥其大略也。”
三注三唱 : 唐 制,六品以下官吏赴选,始集试观书判,次面试观察言貌,然后拟官注籍。既注唱名,三唱后冬集,以其名报仆射,再由门下省上报皇帝,然后依旨授官。此项程序,谓之“三注三唱”。见《通典·选举志三》。《新唐书·选举志下》:“又故事,必三銓、三注、三唱
三荒五月 : 指春夏之交青黄不接时期。 萧三 《红军打来晴了天》:“三荒五月有饭吃,九冬十月有衣添。”
三公山碑 : 汉 光和 四年祀 三公山 的碑刻。文字漶甚,旧拓亦仅残存三、四百字。隶书二十四行,行四十字,额中央题“三公之碑”四字,左右为“封龙君”、“灵山君”六字。 清 叶廷琯 《吹网录·元氏封龙山颂》:“ 道光 中, 嘉兴 沉 君 匏庐 守 真
三老四严 : 缩略语。“三老”指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四严”指干革命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最初由会战于 大庆油田 的人所提出。 李季 《周总理啊,大庆儿女想念你》:“‘三老四严’高标准,总理最
三笔六诗 : 谓 刘孝仪 长于文, 刘孝威 工于诗。《梁书·刘潜传》:“ 刘潜 字 孝仪 ,袐书监 孝绰 弟也。幼孤,与兄弟相励勤学,并工属文。 孝绰 常曰:‘三笔六诗’。三即 孝仪 ,六 孝威 也。” 孝仪 排行三, 孝威 排行六,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