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成语大全,成语词典,成语查询,古诗词大全「美猫成语网」加入收藏|设为主页
位置:成语查询 > 包含毕字的成语_包含毕字的四字词语

包含毕字的成语_包含毕字的四字词语

本相毕露 : 原形完全显露了出来。毕其功于一役 : 把应该分成几步做的事一次做完。亦以形容急于求成。毕力同心 : 犹言齐心协力。毕雨箕风 : 原指民性如星,星好风雨,比喻庶民喜好人主的恩泽。后为颂扬统

本相毕露 : 原形完全显露了出来。

毕其功于一役 : 把应该分成几步做的事一次做完。亦以形容急于求成。

毕力同心 : 犹言齐心协力。

毕雨箕风 : 原指民性如星,星好风雨,比喻庶民喜好人主的恩泽。后为颂扬统治者普施仁政之词。

丑态毕露 : 毕:完全。丑恶的形态彻底暴露。

大事完毕 : 指事情已经完满结局。

大功毕成 : 指大工程或大任务宣告完成。同“大功告成”。

殚精毕力 : 殚、毕:尽。尽心竭力。

殚诚毕虑 : 指竭尽忠诚与思虑。

殚精毕思 : 殚:竭尽;思:思考。竭尽心力思虑谋划。

锋芒毕露 : 毕露:完全显露。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多指人好表现自己。

锋铓毕露 : 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多指人好表现自己。同“锋芒毕露”。

箕风毕雨 : 箕、毕:均为星名。古时认为月亮经过箕星时风多,经过毕星时雨多。原比喻人民的好恶不一样。后用于称赞为政体恤民情。

能事毕矣 : 能事:擅长的本领;毕:尽。原指天下之能事尽在《易经》之中。后指本领用尽了。

穷思毕精 : 毕:尽。用尽所有的精力。

群贤毕至 : 指贤能者齐集,济济一堂。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 毕:全。各种贤人、老少聚集在一起。

群贤毕集 : 毕:全。各种贤人聚集在一起。

水陆毕陈 : 水陆:指水陆所产的珍贵食物。各种山珍海味全都陈列出来。形容菜肴丰富。

同心毕力 : 指齐心尽力。

悉心毕力 : 悉心:尽心;毕力:尽力。竭尽智慧和力量。

纤毫毕现 : 纤毫:细小的毫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毕:全。比喻极细微的东西都显现了出来。

凶相毕露 : 毕:完全。凶恶的面目完全暴露了出来。

须眉毕现 : 现:显现,显露。形容作品中人物的刻画传神而逼真。

研精毕智 : 犹研精竭虑。专心研究,尽力思考。

原形毕露 : 原形:原来的形状;毕:完全。本来面目完全暴露。指伪装被彻底揭开。

真相毕露 : 真面目完全显露出来。

知一万毕 : 指理解本质,万事尽通。

毕恭毕敬 : 也作必恭必敬。十分恭敬。

毫发毕现 : 形容完全显露出来或暴露无遗。

妍媸毕露 : 妍指美丽,媸指丑陋。

黄金入柜 : 谓下葬。《金瓶梅词话》第七八回:“到明日你老人家黄金入 柜 , 五娘 他也没个贴皮贴肉的亲戚,就如死了俺娘样儿。” 清 翟灏 《通俗编·服饰》:“黄金入 柜 。《明一统志》: 金柜山 在 扬州府 南七里,山多葬地。谚云:葬于此者,如黄金入

黄屋朱轮 : 古代帝王、大臣所乘的车。《汉书·蒯通传》:“为君计者,莫若以黄屋朱轮迎 范阳 令,使驰騖於 燕 赵 之郊。”

黄农虞夏 : 黄帝 、 神农 、 虞舜 、 夏禹 的合称。 明 夏完淳 《大哀赋》:“ 黄 、 农 、 虞 、 夏 ,遐哉尚友之乡;南北东西,渺矣容身之所。” 余疚侬 《题童子听琴图》诗:“流水高山曲, 黄 、 农 、 虞 、 夏 心。”

黄鸟之旗 : 赤色的军旗。《墨子·非攻下》:“天赐 武王 黄鸟之旗。” 孙诒让 间诂:“黄与朱色近,故赤旟谓之黄鸟之旗。大赤为 周 正色之旗,流俗缘饰,遂以为天锡之祥矣。” 南朝 梁简文帝 《南郊颂》:“ 周 称黄鸟之旗, 夏 有玄珪之锡。” 南朝

凿齿磨牙 : (1).形容凶猛残暴。 唐 李白 《大猎赋》:“金鏃一发,旁叠四五。虽凿齿磨牙而致伉,谁谓南山白额之足覩。” (2).指施行残暴。 唐 李白 《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时凿齿磨牙而两京, 宋 城易子而炊骨。” 王琦 注:“此以喻 禄山

凿险缒幽 : 比喻追求峻险幽奇的艺术境界。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六:“诗贵温柔,而公性情刻酷,故凿险縋幽,自堕魔障。” 清 唐才常 《论文连珠十首》:“是以凿险縋幽,鬼怖 柳州 之巧;悬崖峻壑,天牖 半山 之穷。”

黄花地丁 : 蒲公英的别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二·蒲公英》:“俗呼蒲公丁,又呼黄花地丁……按《土宿本草》云:金簪草一名地丁,花如金簪头,独脚如丁,故以名之。”

凿龟数筴 : 钻灼龟甲,数蓍草茎。谓卜筮。《韩非子·饰邪》:“凿龟数筴,兆曰大吉,而以攻 燕 者 赵 也。” 三国 魏 嵇康 《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夫凿龟数筴,可以知吉凶,然不能为吉凶。”

凿性斧身 : 谓戕害身体性命。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行乐》:“备此五贵,始可与言饮酒之乐,不则麯蘖宾朋皆凿性斧身之具也。”

黄面老禅 : 指 释迦牟尼 。佛像的脸部大都涂成金黄色,故称。 宋 陈与义 《觉心画山水赋》:“ 天寧 堂中,黄面老禪,四海无人,碧眼视天。” 胡穉 笺注:“ 翠巖 称 释迦 为黄面老,见《传灯録》。”

傅年父母 : 古代保育、辅导贵族子女的翁妪。 唐 沉亚之 《异梦录》:“ 凤 ( 邢凤 )卒诗,请曰:‘何为弓弯?’曰:‘妾傅年父母使教妾为此舞。’”

剩余价值 : ◎ [surplus value] 资本主义社会里由工人剩余劳动(必要劳动之外所付出的劳动)创造的完全被资本家所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

博学鸿词 : 即博学宏词。 清 康熙 、 乾隆 年间重设,因避 乾隆 讳而改为博学鸿词科。也称博学鸿儒。 清 薛福成 《庸庵文编·应诏陈言疏》:“诚法 圣祖 高宗 遗意,特举制科,则非常之士,闻风兴起。其设科之名,或称博学鸿词,或称贤良方正,或称直

博物学家 : 旧时对博通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生理学等自然科学专家的尊称。《花城》1983年第2期:“ 达尔文 是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博物学家什么都懂。他周游过全世界。”

割靴腰子 : 旧谓嫖客夺朋友所爱的妓女。《官场现形记》第十三回:“ 胡统领 见他赖得净光,格外动了疑心,不但怪 文老爷 不该割我上司的靴腰子,并怪 龙珠 不应该不念我往日之情,私底下同别人要好。”《负曝闲谈》第三四回:“一席话,説得 汪老二 开口不得,心

博望烧屯 : 三国 时, 刘备 依于 刘表 ,在 博望坡 与 夏侯惇 对敌,暗设伏兵,自烧屯伪遁, 夏侯惇 追来中计,损兵十万,被称为 诸葛亮 初出茅庐第一功。事见《三国志·蜀志·先主刘备纪》。后演为 诸葛亮 火攻 夏侯惇 ,如 元 杂剧《诸葛亮博望烧屯

割乳庐墓 : 谓丢下乳儿在亡亲墓旁筑庐守孝。古代认为是至孝的行为。《新唐书·列女传·李孝女妙法》:“ 李孝女 者,名 妙法 , 瀛州 博野 人。 安禄山 乱,被劫徙它州。闻父亡,欲间道奔丧,一子不忍去,割一乳留以行。既至,父已葬,号踊请开父墓以视,宗族

黄乾黑瘦 : 面容憔悴貌。 元 张国宾 《罗李郎》第一折:“你恋着红裙翠袖,折倒的你黄乾黑瘦。” 元 无名氏 《千里独行》第二折:“我我我折倒的骨捱捱身似柴蓬,是是是俺可也病懨懨黄乾黑瘦。”

黄巾力士 : 道教传说中在上界值勤的神将。 东汉 末年,太平道首领 张角 等发动农民起义,全军皆以黄巾裹头,后来道教徒关于天界的传说中就出现了“黄巾力士”的形象。《水浒传》第五三回:“只见半空里跳下这个黄巾力士,把枷锁开了,喝我闭眼,一似睡梦中,直扶到这

博学鸿儒 : 即博学宏词。 清 钮琇 《觚賸续编·赵公裕后》:“是时,适有博学鸿儒之选,公以 阮怀 应詔,得入词苑。”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一:“ 康熙 十七年,举博学鸿儒,冢宰 郝恭定 、 惟訥 荐之。”参见“ 博学鸿词 ”。

黄香扇枕 : 《后汉书·文苑传上·黄香》:“ 香 家贫,内无僕妾,躬执苦勤,尽心奉养。” 王先谦 集解:“ 惠栋 曰:《东观记》云:父 况 ,举孝廉,为郡五官,贫无奴僕。 香 躬勤左右,尽心供养。冬无被袴而亲极滋味,暑即扇牀枕,寒即以身温席。”后即以“黄

黄花姑娘 : 处女的俗称。 王西彦 《古城的忧郁·蹂躏》:“是啊,这样的缺德事情,一个黄花姑娘呀!”

啻啻磕磕 : 形容说话断断续续,含糊不清。《金瓶梅词话》第二十回:“那 老冯 老行货子啻啻磕磕的,独自在那里,我又不放心。”

喂虎割肉 : 语本《史记·张耳陈馀列传》:“且 餘 所以不俱死,欲为 赵王 、 张君 报 秦 ;今必俱死,如以肉委饿虎,何益?”后因以“餵虎割肉”比喻无益的牺牲。 清 林旭 《叔峤印伯居伏魔寺数往访之》诗:“掷鼠忌器空持疑,餵虎割肉有尽时。”

善模善样 : 形容模样和善。《醒世姻缘传》第二三回:“我适才见老爷善模善样,不是个利害的人。”

喇喇叭叭 : 方言。形容走起路来两腿分开一歪一斜的样子。《醒世姻缘传》第六十回:“他纔喃喃喏喏的口里嘓噥,喇喇叭叭的腿里走着。”

啼哭郎君 : 讥办事无能,只知啼哭了事者。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一:“ 曲端 在 陕西 ,甚有威望, 张魏公 宣抚,首擢用之。 金 人万户 娄室 与 撒离曷 等寇 邠州 , 端 击败之;至 白店原 ,又大败之。 撒离曷 乘高望师,惧而号哭; 金

喇喇忽忽 : 方言。对什么都不在意,马马虎虎。 老舍 《全家福》第一幕:“ 林三嫂 三十好几了,还象个孩子,喇喇忽忽的。”如:他总是丢三拉四,喇喇忽忽的,这次又把月票给丢了,你得时刻提醒他。

喃喃喏喏 : 形容絮叨不绝。《醒世姻缘传》第六十回:“他纔喃喃喏喏的口里嘓噥,喇喇叭叭的腿里走着。”

博士弟子 : 古代博士所教授的学生。 汉武帝 设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令郡国选送;其后员数大增。 唐 以后也称生员为博士弟子。《史记·酷吏列传》:“是时上方乡文学, 汤 决大狱,欲傅古义,乃请博士弟子治《尚书》、《春秋》补廷尉史,亭疑法。” 唐 韩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