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成语大全,成语词典,成语查询,古诗词大全「美猫成语网」加入收藏|设为主页
位置:成语查询 > 包含粉字的成语_包含粉字的四字词语

包含粉字的成语_包含粉字的四字词语

擦脂抹粉 : 犹言涂脂抹粉。搽油抹粉 : 粉:香粉。涂脂抹粉,刻意打扮。搽脂抹粉 : 指化妆打扮。今亦用于形容掩饰、遮盖。搓粉抟朱 : 粉、朱:女子化妆用的粉和胭脂;抟:以手团弄。隐喻男女欢爱。搓粉团

擦脂抹粉 : 犹言涂脂抹粉。

搽油抹粉 : 粉:香粉。涂脂抹粉,刻意打扮。

搽脂抹粉 : 指化妆打扮。今亦用于形容掩饰、遮盖。

搓粉抟朱 : 粉、朱:女子化妆用的粉和胭脂;抟:以手团弄。隐喻男女欢爱。

搓粉团朱 : 搓:手相摩;团:以手团弄;朱:朱红。隐喻男女欢爱。

滴粉搓酥 : 粉:脂粉;搓:搓摩;酥:润滑柔美。脸上薄施脂粉,用手搓摩润滑。形容女子肌肤柔嫩细腻。

蝶粉蜂黄 : 指古代妇女粉面额黄,妆扮美容。

断金零粉 : 断折的花钿和零散的铅粉。借指因遭横逆而结局不圆满的风流韵事。

粉妆玉琢 : 白粉装饰的,白玉雕成的。形容女子妆饰的漂亮或小孩长得白净。也用来形容雪景。

粉墙朱户 : 粉:涂饰;朱:红色。白粉墙砖红漆大门。指富贵人家。

粉墨登场 : 粉、墨:搽脸和画眉用的化妆品。原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比喻坏人经过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

粉白墨黑 : 以粉傅面、以黛画眉。谓女子修饰容颜。同“粉白黛黑”。

粉白黛黑 : 粉白:在脸上搽粉,使脸更白;黛黑:画眉毛,使眉毛更黑。泛指女子的妆饰。

粉装玉琢 : 琢:雕琢。形容女子妆饰白皙、漂亮或白色晶莹透亮的景观

粉身碎骨 : 身体粉碎而死。比喻为了某种目的或遭到什么危险而丧失生命。

粉妆玉砌 : 用白粉装饰,用白玉砌成。形容雪景及人皮肤白嫩。

粉饰门面 : 粉饰:打扮,装饰。比喻只把外表装饰得很美观。

粉面含春 : 粉面:指女子的脸;含:饱含,充满;春:和颜悦色。女子面容含着春色。形容女子和蔼的面容。

粉白黛绿 : 泛指女子的妆饰。

粉面朱唇 : 白面红唇。有时形容面颜姣美。

粉身灰骨 : 身体粉碎而死。比喻为了某种目的或遭到什么危险而丧失生命。同“粉身碎骨”。

粉饰太平 : 粉饰:涂饰表面。把社会黑暗混乱的状况掩饰成太平的景象。

粉妆银砌 : 以白粉装修,以银砖砌成。形容庭院的雪景。

粉骨糜身 : 犹言粉骨碎身。

粉面油头 : 脸上扑粉,头上抹油。形容女子的化妆。

粉骨碎身 : 指身躯粉碎,牺牲生命。

粉骨捐躯 : 指粉身碎骨,献出生命。

粉骨糜躯 : 犹粉身碎骨。

粉饰场面 : 粉饰:打扮,装饰。比喻只把外表装饰得很美观。

傅粉何郎 : 傅粉:敷粉,抹粉;何郎:何晏,字平叔,曹操养子。原指何宴面白,如同搽了粉一般。后泛指美男子。

傅粉施朱 : 傅:搽;朱:红,指胭脂。搽粉抹胭脂。泛指修饰打扮。

何郎傅粉 : 傅粉:抹粉。原指何晏脸色白净,如同擦了粉一般。后指美男子。

红粉青蛾 : 红粉:原指红色的铅粉,为女子化妆用品,后借指美女;青蛾:青色蛾眉。指美人。

红粉青楼 : 红粉:原指红色的铅粉,为女子化妆用品,后借指美女;青楼:妓院。泛称有女色或可寻欢的场合。

花林粉阵 : 旧时比喻成群的艳装美女。

灰身粉骨 : 身体被毁成灰粉。形容人死得极惨。

齑身粉骨 : 犹言粉身碎骨。

金粉豪华 : 金粉:妇女化妆时用的铅粉;豪华:奢华阔绰。形容穷奢极侈的生活。

六宫粉黛 : 六宫:古代皇帝有六个寝宫;粉黛:化妆品,借指美女。指宫内皇后、妃嫔及宫女。

六朝金粉 : 六朝:南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金粉:旧时妇女妆饰用的铅粉,常用以形容繁华绮丽。亦形容六朝的靡丽繁华景象。

腰酸背痛 : 脊柱骨和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等病损的一种症状。常用以形容劳累过度。《中国歌谣资料·农民歌谣·长工昼夜把活干》:“长工昼夜把活干,腰酸背痛不敢站。” 陆俊超 《惊涛骇浪万里行·“咆哮角”的战斗》:“在这个穿渡‘咆哮角’的夜里,虽然每个人都已疲乏

群牧判官 : ◎ [judge in Hades of institution managing horses] 群牧司(主管国家公用马匹的机构)的判官 先公为群牧判官。——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腰包户口 : 指已从原住地迁出,但因某种原因未能报进迁入地的户口。 任斌武 《无声的浩歌》:“有的在外县,有的在外省,还有长期把户口装在自己口袋里的‘腰包户口’,都是用‘飞过海’的办法,临时‘飞’落到这两个招工大队来的。”

腥臊羶香 : 指鸡、犬、羊、牛的各种气味。《周礼·天官·内饔》:“辨腥臊羶香之不可食者。” 郑玄 注:“腥臊羶香可食者,是别其不可食者。” 贾公彦 疏:“依《庖人职》注,腥谓鸡也,臊谓犬也,羶谓羊也,香谓牛也,以腥臊羶香表见云牛羊犬鸡也。”

蛾附蠭屯 : 像蚂蚁和蜜蜂一样聚集。形容纷纭杂乱。 严复 《原强》:“一旦有急,则蛾附蠭屯,授之以扞格不操之利器,曳兵而走,转以奉敌。”

腾腾烈烈 : (1).形容威风凛凛地奔驰。《英烈传》第三一回:“跨着赤兔追风马,腾腾烈烈,拓平海内山川。” (2).形容火势猛。

蒙里蒙懂 : 糊里糊涂。 艾芜 《纺车复活的时候》:“ 翠芝 的弟弟 水生 ,张开手懞里懞懂地去摸车子。”

蒲龙艾虎 : 旧俗扎蒲草为龙形,扎艾草为虎形,于端午节挂在门上,以驱恶辟邪。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端阳》:“五月朔,家家悬硃符,插蒲龙艾虎,窗牖贴红纸吉祥葫芦。”

腹蟹目虾 : 《文选·郭璞〈江赋〉》:“璅蛣腹蟹,水母目虾。” 李善 注:“《南越志》:‘璅蛣,长寸餘,大者长二三寸,腹中有蟹子,如榆荚,合体共生,俱为蛣取食。’又曰:‘海岸间颇有水母......正白,濛濛如沫,生物有智识,无耳目,故不知避人,常有虾依随

蒲草毛窝 : 一种蒲草编成的深帮圆头鞋子,里面杂有鸡毛、芦花等物,宜于雪地行走。《老残游记》第八回:“好在我们穿的都是蒲草毛窝,脚下很把滑的,不怕他。”

蒸骨验尸 : 旧时用酒醋蒸熏骨骼以定死因的验尸方法。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在南方呢,恐怕义军的消息,未必能及鞭毙土匪,蒸骨验尸, 阮玲玉 自杀, 姚锦屏 化男的能够耸动大家的耳目罢?”

蛾度虵行 : 像蚂蚁和蛇那样爬行。形容山路险陡。 清 钱谦益 《从文殊院过喝石庵到一线天下百步云梯径莲华峰憩天海》诗:“ 莲华沟 畔少人跡,蛾度虵行限削壁。”

蒙头盖面 : ◎ [mask] 〈方〉∶遮遮掩掩 你说话为什么这么蒙头盖面的,不愿意说明白?

蒙蒙松松 : 细雨迷茫貌。《白雪遗音·马头调·细细雨儿》:“细细雨儿濛濛鬆鬆下,地下甚是滑。”

蜀殿琼人 : 指 蜀先主 甘后 故事。 甘后 容貌美丽, 先主 召入绡帐中,取玉人置后侧,拥后而玩玉人。 唐 李商隐 《烧香曲》:“ 蜀 殿琼人伴夜深,金鑾不问残灯事。”参阅 晋 王嘉 《拾遗记·蜀》。

蜂劳蝶嚷 : 形容声音嘈杂。 明 梅鼎祚 《昆仑奴》第三折:“要一副僻静些座头,怕蜂劳蝶嚷。”

蜂猜蝶觑 : 同“ 蜂迷蝶猜 ”。 明 徐复祚 《投梭记·鬻女》:“敢还是年少多情,蜂猜蝶覷,穴隙踰墙被人话。”

蒱睃摸索 : 抚摩。《京本通俗小说·海陵王荒淫》:“纔把 定哥 头髮放散了,用手去前前后后左边右边蒱睃摸索,捏了一遍,纔把篦箕篦上两三篦箕。”

蒺藜骨朵 : 古代的一种兵器。由 西羌 传入。为一长棒,棒端缀一蒺藜形的头,以铁或坚木制成。《水浒传》第一○八回:“这两个副将都蹬的七八百斤劲弩,各会使一枝蒺藜骨朵,手下有五千人马。”

解事舍人 : 唐 姚崇 任中书舍人时精明能干,时号“解事舍人”。《新唐书·齐澣传》:“ 姚崇 復相,用为给事中、中书舍人。论驳及誥詔皆授準古谊,朝庭大政必咨之,时号‘解事舍人’。”

蜀相军营 : 即 诸葛寨 。在今 四川省 南江县 西一百里。相传 诸葛亮 曾驻兵于此。 清 吴伟业 《即事》诗之十:“ 蜀 相军营犹石壁, 汉高 原庙自江村。”

蜀都海棠 : 指原产 蜀 都的海棠。《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每遇春间,有艳草奇葩,朱英紫萼,嫩緑娇黄,有…… 东都 芍药、 蜀 都海棠。”

蓝青官话 : 旧称夹杂别地口音的 北京 话。蓝青,比喻不精纯。 鲁迅 《华盖集续编·海上通信》:“同舱的一个 台湾 人,他能说 厦门 话,我不懂;我说的蓝青官话,他不懂。” 瞿秋白 《论大众文艺·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让绅商去维持 满洲 贵族旗人的

腿曲裢子 : 一种挂在腰带上的褡裢,装钱物用。因其下垂至腿弯处,故称。 元 马致远 《荐福碑》第二折:“俺那相公认的你,着我与你十两枣穰金,在我这腿曲褳子里打着,你自取去。”

蜂窠唱戏 : 比喻徒劳无功。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四:“有某公课士,以‘《赋得蜻蜓立钓丝》,限“蜻”字,七排四十韵。’似为难人。余笑曰:‘此之谓鼠穴寻羊,蜂窠唱戏;非以诗学教人之道也。’”

蜂窠户巷 : 亦作“蠭窠户巷”。 旧喻暗娼麇集之地。 宋 陶穀 《清异录·蜂窠》:“四方指 南海 为烟月作坊,以言风俗尚淫故也。今京师鬻色户将及万计,至于男子举体自货,迎送恬然,遂成蠭窠户巷,又不止烟月作坊也。”一本作“蠭窠巷陌”。

誉必待试 : 谓被赞誉的人必须经过检验。语本《论语·卫灵公》:“子曰:‘吾之於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三论》:“丞相始拜而封,非典也。夫封必以功,不闻以位。 孔子 曰:‘如有可誉,必有所试。’誉必待试,况於

蜂虿之祸 : 指由小毒而引起的大祸。 铸铁 《湘路纪事》:“与其忍之于今日,以兆他日蜂蠆之祸;曷若不忍之於今日,犹可以救亡。”

蜎飞蠢动 : 同“ 蜎飞蠕动 ”。 汉 焦赣 《易林·噬嗑之蛊》:“蜎飞蠢动,各有配偶,小大相保,咸得其所。”

裰领道袍 : 缀上领圈道袍。 明 代内臣服饰的一种。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佩服纪略》:“二色衣,近御之人所穿之衣……第三层曰‘裰领道袍’。其白领以浆布为之,如玉环在项,而缺其前,稍油垢即换之。”参阅 周锡保 《中国古代服饰史》第十三章第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