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头挺胸 : 抬起头,挺起胸膛。形容斗志高,士气旺。参见“昂首挺胸”。藏龙卧虎 : 指隐藏着未被发现的人才,也指隐藏不露的人才。初生牛犊不怕虎 : 犊:小牛。刚生下来的小牛不怕老虎。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
昂头挺胸 : 抬起头,挺起胸膛。形容斗志高,士气旺。参见“昂首挺胸”。
藏龙卧虎 : 指隐藏着未被发现的人才,也指隐藏不露的人才。
初生牛犊不怕虎 : 犊:小牛。刚生下来的小牛不怕老虎。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顾虑,敢作敢为。
风虎云龙 : 虎啸生风,龙起生云。指同类事物相互感应。旧时也比喻圣主得贤臣,贤臣遇明君。
胡言乱语 : 指没有根据,不符实际的瞎说,或说胡话。
虎啸风生 : 啸:长鸣。猛虎长鸣,则大风四起。比喻英雄人物顺应时代潮流而出现,并且对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亦指豪杰奋起,大展宏图。
虎头虎脑 : 形容壮健憨厚的样子(多指儿童)。
虎头燕颔 : 旧时形容王侯的贵相或武将相貌的威武。
虎背熊腰 : 背宽厚如虎,腰粗壮如熊。形容人身体魁梧健壮。
虎略龙韬 : 略:指传说中黄石公所撰的《三略》。韬:指《六韬》。《三略》、《六韬》是古代兵书。泛指兵书、兵法,也指兵家权谋。
虎穴龙潭 : 龙潜居的深水坑,老虎藏身的巢穴。比喻极险恶的地方。
虎踞龙盘 : 形容地势雄伟险要。
将门虎子 : 将门:世代为将的人家。比喻父辈有才能,子孙也身手不凡。也指后生子弟不辱门庭。
酒虎诗龙 : 比喻嗜酒善饮、才高能诗的人。
夸夸其谈 : 形容说话浮夸不切实际。
龙吟虎啸 : 象龙在鸣,虎在啸。比喻相关的事物互相感应。也形容人发迹。
龙精虎猛 : 比喻精力旺盛,斗志昂扬。
龙行虎步 : 原形容帝王的仪态不同一般。后也形容将军的英武姿态。
龙腾虎跃 : 象龙在飞腾,虎在跳跃。形容跑跳时动作矫健有力。也比喻奋起行动,有所作为。
龙跳虎卧 : 比喻文笔、书法纵逸雄劲。
龙骧虎视 : 象龙马高昂着头,象老虎注视着猎物。形容人的气慨威武。也比喻雄才大略。
猛虎插翅 : 比喻强有力者又添了某种有利条件。
目不识丁 : 连最普通的“丁”字也不认识。形容一个字也不认得。
盘龙卧虎 : 盘:盘旋,弯曲。盘曲的龙,卧居的虎。比喻隐藏的人才。
庞然大物 : 庞然:高大的样子。指高大笨重的东西。现也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强大但实际上很虚弱的事物。
气盖山河 : 形容气势很盛,可以覆盖山河。
如虎添翼 : 好像老虎长上了翅膀。比喻强有力的人得到帮助变得更加强有力。
生龙活虎 : 有生气的龙和有活力的虎。形容活泼矫健,富有生气。
狮威胜虎 : 胜:胜过,超过。狮子的威力超过老虎。比喻妇人十分悍妒。
卧虎藏龙 : 指隐藏着未被发现的人才,也指隐藏不露的人才。
降龙伏虎 : 原是佛教故事,指用法力制服龙虎。后比喻有极大的能力,能够战胜很强的对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难。
鹰扬虎视 : 象鹰那样飞翔,如虎一般雄视。形容十分威武。
趾高气扬 : 趾高:走路时脚抬得很高;气扬:意气扬扬。走路时脚抬得很高,神气十足。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
高大威猛 :
三百瓮虀 : 指长期以咸菜度日,生活清贫。虀,咸菜。三百瓮,极言其多,一时吃不完。 宋 赵与虤 《娱书堂诗话》卷上:“旧传一贫士死,见阴吏,为言‘当再生,汝有三百瓮虀禄未尽。’ 陆放翁 《病愈》絶句云:‘镜中无復旧朱颜,一笑衰翁乃尔顽。三百瓮虀消未尽,
三十六国 : (1).指 汉 时 西域 诸国。大部在今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境内。《汉书·西域传序》:“ 西域 以 孝武 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餘,皆在 匈奴 之西, 乌孙 之南。” 王先谦 补注:“三十六国者: 婼羌 、 楼兰 、 且末 、
三尺青锋 : 指剑。 元 无名氏 《抱妆盒》第三折:“ 刘娘娘 不索把三尺青锋赐, 寇夫人 他自拣一搭金堦死。”亦省作“ 三尺锋 ”。《雍熙乐府·粉蝶儿·归隐》:“武凭三尺锋,文成半纸缄。”
三大运动 : 指 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国初期三次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即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 毛泽东 《三大运动的伟大胜利》:“由于上述三大运动已经取得的胜利,由于各级人民政府和各界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国家已经实现了空前未有的统一。”
三五传柑 : 古时农历正月十五夜近臣侍饮,贵戚有以黄柑相遗赠之俗,谓之“传柑”。见 南朝 梁 宗懍 《荆楚岁时记》。 明 张煌言 《海上观灯限删咸二韵》:“自来三五传柑胜,岂惜霞觴付酒监。”
三大作风 : 指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为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四日 毛泽东 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所指出。 邓小平 《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毛泽东 同志在党的七大的报告中
三大纪律 : 从红军时代起,中国人民解放军就要求普遍遵守的三条主要纪律。内容前后稍有不同,最终定为: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 朱德 《一九四七年十大任务》:“严格执行和经常检查三大纪律,随时随地为民兴利除弊。”
三寸鸡毛 : 指毛笔。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考代书》:“乡愚孤嫠不能自写,必倩代书,类多积年讼师,惯弄刀笔……所谓空中楼阁,祇凭三寸鸡毛;座上 秦 铜,莫辨五里昏雾。”
三门干部 : 谓从家门到学校门再到机关门的缺乏实践经验的干部。《人民日报》1965.1.16:“有的自认为是‘自来红’,说什么:‘参加劳动是三门干部的事,我劳动了这么多年,现在又劳动有啥意思。’”
三寸银钩 : 犹三寸金莲。 明 刘兑 《娇红记》:“半折笋牙尖,三寸银鉤细;綉幇儿窄小,底样儿新奇。”
三世同财 : 谓三代人和睦共居,不分家产。《南齐书·孝义传·封延伯》:“﹝ 延伯 ﹞侨居 东海 ,遂不至京师。三世同财,为北州所宗附。”
三世执戟 : 汉 之 扬雄 于 成帝 、 哀帝 、 平帝 三世为郎官,故称。 明 高启 《将进酒》诗:“君不见 扬子云 ,三世执戟徒工文。”
三长斋月 : 同“ 三长善月 ”。
《梵网经》卷下:“於六斋日年三长斋月,作杀生劫盗破斋犯戒者,犯轻垢罪也。”
三官手书 : 道教徒祈祷三官神的文书。《三国志·魏志·张鲁传》“雄据 巴 、 汉 垂三十年”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典略》:“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説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
三表五饵 : 汉 代 贾谊 陈献的防御匈奴的办法。以立信义、爱人之状和好人之技为“三表”;以赐之盛服车乘、盛食珍味、音乐妇人、高堂邃宇府库奴婢和亲近安抚为“五饵”。见《新书·匈奴》。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 贾生 固天下奇才,所言亦一时之良策…
三条九陌 : 泛指帝都的纵横大道。 唐 骆宾王 《帝京篇》:“三条九陌丽城隈,万户千门平旦开。” 唐 徐凝 《寄白司马》诗:“三条九陌花时节,万户千车看牡丹。” 元 曾瑞 《留鞋记》第二折:“多情月送我在三条九陌,又不曾泛桃花流下 天台 。”参见“
三代执金 : 指 唐 赵道兴 与父 才 、子 晈 三人。均曾任执金吾之职,故称。《旧唐书·郭孝恪赵道兴等传论》:“ 士贵 、 道兴 逢时立効,得尽义勇,以观厥成;而继父风概,三代执金,不亦美乎!”
三条椽下 : 佛寺禅堂中每人坐禅地位广三尺许,与三条屋椽的宽度大致相等,因以“三条椽下”指称禅床。禅家亦用为话头,有切近处之意。 宋 圆悟 《碧岩录》卷三:“且如山僧道:适来举拂子,且道即今在什么处?尔诸人若见得,与 莲花峯 庵主同参;其或未然,三尺椽
三门四户 : 各道门户。 元 岳伯川 《铁拐李》第二折:“便道 岳孔目 有个好浑家,三门四户不出,无人能勾得见。”
三舍人诗 : 指 唐 之 令狐楚 、 王涯 、 张仲素 三人的诗集。三人同为中书舍人,故称。 明 杨慎 《升庵诗话·令狐楚<塞上曲>》:“ 令狐楚 与 王涯 、 张仲素 同时为中书省舍人,其诗长於絶句,号‘三舍人诗’,同为一集。”
三师七僧 : 佛教语。佛徒授比丘具足戒,行三师七僧之制。三师指戒和尚、羯磨师和教授师。七僧指七名作证的和尚。也称为“三师七证”。参阅《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之三。《萨婆多毘尼毘婆沙》卷二:“受戒时须三师七僧。”
三风太守 : 清 吴绮 居官多风力,尚风节,饶风趣,时称“三风太守”。《清史稿·文苑传·吴绮》:“﹝ 綺 ﹞出知 湖州府 ,有吏能。人谓其多风力,尚风节,饶风趣,称为‘三风太守’。”
三班借职 : 宋 代武臣的最低职级。详“ 三班奉职 ”。 宋 梅尧臣 《碧云騢》:“﹝ 范仲尹 ﹞自中书録事出,合为供奉。 许公 怒 仲尹 刺探事令 仲淹 知,故祇与三班借职。” 宋 彭乘 《续墨客挥犀·被黜者受三班借职》:“ 石曼卿 登科,有人讼科
三班奉职 : 宋 时武职,分东、西、横三班。入仕者先为三班借职,转三班奉职,以次递迁,最高可至节度使。《宋史·太宗纪二》:“﹝ 淳化 二年﹞乙酉,置内殿崇班、左右侍禁,改殿前承旨为三班奉职。”《宋史·职官志九》:“武臣三班借职至节度使叙迁之制:三班借职,
三周说法 : 佛教谓法说周、譬喻周、因缘周。 清 龚自珍 《妙法莲华经四十二问》:“故 释迦 三周説法之中,一字一句,皆自名为妙法莲华法,此无可疑者。”
三鹿为犇 : 宋 刘攽 戏谑 王安石 之语。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三十:“ 王荆公 喜説字,至以成俗。 刘贡父 戏之曰:‘三鹿为麄,鹿不如牛;三牛为犇,牛不如鹿。’谓宜三牛为麄,三鹿为犇,若难于遽改,欲令各权发遣。 荆公 方解纵绳墨,不次用人,往
三岛十洲 : 泛指仙境。 元 范康 《竹叶舟》第二折:“你则説做官的金章紫綬,我则説出家的三岛十洲。” 明 冯惟敏 《粉蝶儿·咏焦山郭次甫五岳游囊六物》套曲:“见了些 雁荡 天台 , 碣石 、 龙门 ,三岛十洲。”参见“ 三岛 ”、“ 十洲 ”。
三足金鸡 : 传说中的神鸡。 扶桑 有玉鸡,玉鸡鸣则金鸡鸣,金鸡鸣则石鸡鸣,石鸡鸣而后天下之鸡皆鸣。见《神异经·东荒经》。 明 汤式 《一枝花·赠素蟾》套曲:“索强似负灵蓍九尾神龟,更压着叫 扶桑 三足金鸡。”
三班县丞 : 清 代一种可以优先补缺的县丞班次。《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回:“听説此刻单是一个三班县丞,捐起来,最便宜也要三百多两呢。”
三闾大夫 : 战国 楚 官名,掌 昭 、 屈 、 景 三姓贵族。 屈原 曾任此职。 汉 王逸 《离骚序》:“ 屈原 与 楚 同姓,仕於 怀王 为三閭大夫。” 南朝 宋 颜延之 《祭屈原文》:“敬祭故 楚 三閭大夫 屈君 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