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户读书 : 关着门在家里埋头读书。屏声静气 : 形容静悄悄不出声息。同“屏声敛息”。屏声息气 : 抑制着呼吸使不出声音。形容恭敬畏惧的神态。屏气凝神 : 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形容注意力高
闭户读书 : 关着门在家里埋头读书。
屏声静气 : 形容静悄悄不出声息。同“屏声敛息”。
屏声息气 : 抑制着呼吸使不出声音。形容恭敬畏惧的神态。
屏气凝神 : 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违心一致。
屏气慑息 : 暂时止住了呼吸。形容心情紧张或注意力过于集中的情状。
屏气敛息 : 屏:闭住;敛:收住。闭住气,收住呼吸。指因心情紧张或注意力集中,暂时止住了呼吸。
不知肉味 : 原指被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因而辨不出肉味。后形容专心学习,吃东西辨不出味道。也形容生活困难,无肉可吃。
程门立雪 : 旧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诚心诚意 : 形容十分真挚诚恳。
持之以恒 : 持:坚持;恒:恒心。长久坚持下去。
刺股读书 : 比喻刻苦攻读。
得其三昧 : 三昧:梵语,意为正定。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专心致志,达到悟境。引申为诀窍或精义。指在某方面造诣深湛,熟知精义。
滴水穿石 : 水不断下滴,可以闹穿石头。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一定成功。
笃信好学 : 笃信:忠实地信仰。指对道德和事业抱有坚定的信心,勤学好问。
笃学好古 : 笃学:专心好学。指专心致至地学习古代曲籍。
笃学不倦 : 笃学:专心好学;倦:疲倦。专心好学,不知疲倦。
笃实好学 : 笃实:踏实,实在。认真踏实,爱好学问。
读书三到 : 形容读书十分认真。
二话不说 : 不说任何别的话。指立即行动。
发奋图强 : 下定决心,努力追求进步。
废寝忘食 : 废:停止。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废寝忘餐 : 忘记了睡觉,顾不得吃饭。形容对某事专心致志或忘我地工作、学习。
敷衍了事 : 敷衍:做事不认真;了:完。指办事马马虎虎,只求应付过去就算完事。
好学不倦 : 喜欢学习,不知疲倦。
魂不守舍 : 舍:住宅,比喻人的躯壳。灵魂离开了躯壳。指人之将死。也形容精神恍惚。
集思广益 : 指集中众人智能,广泛进行议论。
坚持不懈 : 懈:松懈。坚持到底,一点不忪懈。
艰苦奋斗 : 不怕艰难困苦,坚持英勇斗争。
将勤补拙 : 以勤奋弥补笨拙。
脚踏实地 : 脚踏在坚实的土地上。比喻做事踏实,认真。
竭尽全力 : 竭尽:用尽。用尽全部力量。
尽心尽力 : 指费尽心力。
尽力而为 : 尽:全部用出。用全部的力量去做。
尽心竭力 : 尽:全部用出;竭:用尽。用尽心思,使出全力。形容做事十分努力。
精雕细刻 : 精心细致地雕刻。形容创作艺术品时的苦心刻画。也比喻认真细致地加工。
精耕细作 : 指农业上认真细致地耕作。
据鞍读书 : 在马背或驴背上读书。后多形容学习勤奋。
聚精会神 : 会:集中。原指君臣协力,集思广益。后形容精神高度集中。
鞠躬尽瘁 : 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刻画入微 : 微:细小。精心细致地描摹,连极小之处也不大意。形容认真细致,一丝不苟。
盘尼西林 : [英语penicillin]即青霉素。 萧乾 《万里赶羊》:“他们给许多 哈萨克 老乡打了盘尼西林,留下了消炎片。”
眼皮子高 : 方言。谓看不起人。 老舍 《女店员》第一幕:“你大哥眼皮子高,也许看不起你们这些小姑娘!”亦作“ 眼眶子高 ”。相声《离婚前奏曲》:“甲:去年九月我升了科长,我和我老婆之间,嗳,就产生了一种‘对抗性’的矛盾。乙:八成儿是你眼眶子高啦!”
眼红颈赤 : 形容因羡慕、妒忌而寻衅争吵。《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那 徐言 、 徐召 虽也挣起些田产,比着 颜氏 ,尚有天渊之隔,终日眼红颈赤。”
眼嵌缩顋 : 形容面孔瘦削。 元 杨梓 《霍光鬼谏》第一折:“覷着他狠似豺狼,蠢似猪羊,眼嵌缩顋模样,面黄肌瘦形相。” 元 无名氏 《独角牛》第二折:“你这般面黄肌瘦,眼嵌缩顋,两条腿恰似麻秸。”
眼睛珠子 : 眼球。《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七回:“他们生的相貌和我们两样……金黄头髮,蓝眼睛珠子,没有一个不害怕的。”亦作“ 眼睛珠 ”。《儒林外史》第二九回:“僧官走进去,只见椅上坐着一个人,一副乌黑的脸,两隻黄眼睛珠,一嘴鬍子……坐在那里。”
盘铃傀儡 : 以盘铃伴奏演出的傀儡戏。 唐 韦绚 《刘宾客嘉话录》:“大司徒 杜公 在 维扬 也,尝召宾幕闲语:‘我致政之后,必买一小駟八九千者,饱食讫而跨之,著一麤布襴衫,入市看盘铃傀儡,足矣!’” 元 许有壬 《水调歌头·庚寅秋即席次可见寿韵》词
眼睛发白 : 形容受惊发愣的样子。 鲁迅 《二心集·风马牛》:“这一下‘Der’,就令人眼睛发白,因为这是茄门话,就是想查字典,除了同济学校也几乎无处可借,那里还敢发生什么贰心。”
睁眼苫眉 : 装模作样。 元 无名氏 《举案齐眉》第一折:“这都是荫庇骄奢泼赖徒,打扮出谎规模,睁眼苫眉捻髩鬚。”
窑头土坯 : 指未经烧制的砖瓦土坯。《西游记》第二回:“ 悟空 道:‘这般也能长生么?’ 祖师 道:‘也似窰头土坯……虽已成形,尚未经水火煅炼,一朝大雨滂沱,他必滥矣。’”
硃笔条子 : 皇帝用朱笔写的批条。《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不想摺子下来就夹了个硃笔条子来,放了你了。”
眼皮底下 : ◎ [be under one’s nose] 眼底下
这孩子是在我眼皮底下长大的
|||
见“ 眼皮子底下 ”。
移民并村 : 统治阶级为了便于统治所实行的集中居民,加强控制的一种政策。 黄知真 《闽北三年》:“移民并村也割不断群众对我们的支援。” 王愿坚 《党费》:“敌人看看整不了我们,竟使出了一个叫做‘移民并村’的绝着。”
硃笔官票 : 旧时官府用朱笔写的传票。《二刻拍案惊奇》卷七:“公人得了密票,狐假虎威,扯破了一场火急势头,忙下乡来,敲进 史 家门去。将硃笔官票与看,乃是府间遣马追取秀才,立等回话的公事。”亦省作“ 硃笔票 ”、“ 硃票 ”。《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宝莲寺
移辕之赏 : 指 战国 吴起 履行自己移辕受赏的诺言,树立威信的故事。 北齐 刘昼 《新论·履新》:“ 吴起 不亏移辕之赏。” 袁孝政 注:“ 起 欲伐 秦 ,恐士卒不信,乃埋车辕於市东门,书曰:‘有能移著西门者,给田百亩,黄金百斤。’三日无敢移。更
眼光落地 : 指人死。 宋 洪迈 《夷坚支志甲·巴东太守》:“盖将亡时精神消散,所谓眼光落地者此歟?” 宋 朱熹 《答吕子约书》之七:“魄之降乎土,犹今人言眼光落地云尔。”
盖头盖脑 : 从头上盖下来。形容来势凶猛的样子。 杨朔 《万古青春》:“烟起了,部队冲过第二道铁丝网……这时一股机枪火盖头盖脑喷下来,把部队压到地面上。”
章甫缝掖 : 指儒者或儒家学说。《礼记·儒行》:“ 丘 少居 鲁 ,衣缝掖之衣;长居 宋 ,冠章甫之冠。” 明 高启 《送吕山人入道序》:“岂非干戈之际,武夫得志,章甫缝掖之流,不为时之所喜?”亦省作“ 章缝 ”、“ 章逢 ”。 明 张居正 《谢赐貂
移天适人 : 旧时指女子出嫁从夫。 宋 叶廷珪 《海录碎事·人事》:“小家女,破瓜时,移天适人。”原注:“移天适人,谓嫁出。”参见“ 移天 ”。
眼白洋洋 : 方言。白眼珠全露了出来,一动也不动的样子。形容发楞的情态。《天雨花》第七回:“两个小姐都不动,眼白洋洋定了神。”
着帐郎君 : 辽 时管理抄没户籍的人户的官员。《辽史·国语解》:“凡世官之家及诸色人,因事籍没者为著帐户,官有著帐郎君。”
笞凤鞭鸾 : 比喻拷打善良无辜的人。 清 吴兰修 《黄竹子传》:“ 张 故忍人,笞凤鞭鸞,輙加毒手,其女 小鸿 ,尝死之。”
笙箫管笛 : 泛指吹奏乐器。《儒林外史》第二四回:“他( 鲍文卿 )到家料理了些柴米,就把家里笙簫管笛、三絃琵琶,都查点了出来,也有断了絃,也有坏了皮的,一总尘灰寸壅。”
笠冠蓑袂 : 戴竹笠,穿蓑衣。泛指渔家装束。《憩园词话》卷三引 清 汤雨生 《明月生南浦》词序:“风日佳时,往往吟啸竟夕,笠冠簑袂,固未尝为天械所拘也。”
第三种人 :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 胡秋原 、 苏汶 等人,自称是居于国民党反动文人和左翼革命文学阵营之间的所谓“第三种人”。他们的核心思想是“文艺自由”论,并用以反对左翼文学所提倡的文艺为革命政治服务的主张。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叶紫作<丰收>序》
眼巴眼望 : 形容急切地盼望。 管桦 《上学》:“ 柴老师 和 铁头 到了 飞马岭 ,见老村长 古大鹏 背着一棵狩猎乌眼钢枪,胸前飘着大胡子,站在一块大石头上,正在眼巴眼望地等着他们呢。”
第一把手 : ◎ [number one man;the first in command] 指领导集团中居于首位的主要负责人
|||
指领导核心中居于首位的领导人。《人民日报》1964.8.3:“在选择、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
章回小说 : 以章回分段叙事的长篇小说。每回常用两句相对仗的句子标目,以揭示本回的主要内容。其源出 宋 元 话本,后为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某报剪注>按语》:“我到 上海 后,所惊异的事情之一是新闻记事的章回小说化。”
第三产业 : ◎
[third industry;servica sector] 指西方现代经济学为研究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而划分的国民经济三个部门之一,包括商业、金融业、信托业、提供各种劳务的服务性行业等为生产和消费服务的部门。一般认为第一产
章满公车 : 《史记·滑稽列传》:“ 朔 初入 长安 ,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牘。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章,奏章;公车, 汉 代接待臣民上书的官署。后以“章满公车”形容奏章之多。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兵部·程鹏起》:“建白者章满公车。
第一义谛 : 同“ 第一义 ”。
宋 王安石 《答蒋颖叔书》:“佛説有性,无非第一义諦,若第一义諦,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七章:“一切世諦,于如来尽是第一义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