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仇雪恨 : 雪:洗刷掉。报冤仇,除仇恨。抱屈衔冤 : 抱屈:受委屈;衔冤:含冤。形容人遭受冤屈。沉冤莫白 : 沉冤:长期得不到伸雪的冤案;莫白:无法辩白,不能弄清。长期得不到申雪的冤屈。沉冤莫雪 :
报仇雪恨 : 雪:洗刷掉。报冤仇,除仇恨。
抱屈衔冤 : 抱屈:受委屈;衔冤:含冤。形容人遭受冤屈。
沉冤莫白 : 沉冤:长期得不到伸雪的冤案;莫白:无法辩白,不能弄清。长期得不到申雪的冤屈。
沉冤莫雪 : 沉冤:长期得不到伸雪的冤案;莫雪:无法昭雪。长期得不到昭雪的冤屈。
低三下四 : 形容态度卑贱低下也指工作性质卑贱低下。
恶语伤人 : 用恶毒的语言污蔑、伤害人。
恶语中伤 : 中伤:攻击和谄害别人。用恶毒的话污蔑、陷害人。
儿女英雄 : 指感情丰富,年轻有作为的英雄人物。
蜚短流长 : 指散播谣言,中伤他人。
逢人说项 : 项:指唐朝诗人项斯。遇人便赞扬项斯。比喻到处为某人某事吹嘘,说好话。
覆盆之冤 : 翻过来放的盆子,阳光照不到里面。形容无处申诉的冤枉。
负屈衔冤 : 衔:用嘴含,这里指心里怀着。身上背着委屈,心里怀着冤枉。指蒙受冤屈,得不到昭雪。
负屈含冤 : 负:遭受;含:衔在嘴里,比喻忍受。遭受委曲,忍受冤枉。
含冤负屈 : 遭受委曲,忍受冤枉。
含冤受屈 : 遭受委曲,忍受冤枉。同“含冤负屈”。
含冤莫白 : 含:包藏;莫:无处,无法;白:弄明白。指有冤屈无处申诉、无法昭雪。
含沙射影 : 传说一种叫蜮的动物,在水中含沙喷射人的影子,使人生病。比喻暗中攻击或陷害人。
含血喷人 : 比喻捏造事实陷害别人。
喊冤叫屈 : 为遭受冤屈而喊叫。
号天叫屈 : 号:大声哭叫。大哭大喊地说自己受了冤枉和委屈。
何患无辞 : 何患:哪怕;辞:言辞。哪里用得着担心没有话说呢?常与“欲加之罪”连用,表示坏人诬陷好人时,无端捏造罪名,还说得振振有词。
呼天号地 : 哭叫天地。形容极为冤屈、怨恨或痛苦。亦作“呼天叫地”。
呼天叫地 : 形容极为冤屈、怨恨或痛苦。同“呼天号地”。
怀冤抱屈 : 心中有冤屈。
活天冤枉 : 形容冤枉之极。
叫苦连天 : 不住地叫苦。形容十分痛苦。
苦打成招 : 严刑拷打,迫使无罪的人冤枉招认。
蒙冤受屈 : 蒙:受;冤:冤枉;屈:屈辱。遭受了冤枉和屈辱。
鸣冤叫屈 : 指申诉冤屈。
宁死不屈 : 宁愿死也不屈服。
拍案惊奇 : 对奇异的事情拍着桌子惊叹。
屈打成招 : 屈:冤枉;招:招供。指无罪的人冤枉受刑,被迫招认有罪。
忍辱偷生 : 偷:苟且。忍受屈辱,苟且活命。
三推六问 : 推:推究;问:审问。旧时指反复审训。
韶颜稚齿 : 韶颜:美好的容貌;稚齿:指年少。指青春年少
伸冤理枉 : 指洗雪冤枉。
申冤吐气 : 洗雪冤屈,发泄怨恨。
贪生怕死 : 贪:舍不得。贪恋生存,畏惧死亡。指对敌作战畏缩不前。
甜言美语 : 指说好听的话。也指好言好语。
委曲求全 : 委曲:曲意迁就。勉强迁就,以求保全。也指为了顾全大局而让步。
碧落侍郎 : (1).传说中的仙官名。 唐 冯贽 《记事珠·碧落侍郎》:“ 沉羲 为仙人所迎,见 老君 ,以金案玉盘赐之。后授官为碧落侍郎。” 宋 曾几 《避寇迁居郭内风雨凄然郑顾道饷酒》诗:“欲寻碧落侍郎去,遽沐 青州 从事来。”
(2).传说中
疑疑思思 : 疑虑的样子。《醒世姻缘传》第九八回:“ 周相公 再三的劝着姑夫,不肯做呈子,姑夫也疑疑思思的。”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八段:“ 郑超人 听了,疑疑思思不大相信。近来他心里一直挽着个疙瘩,左思右想也解不开。”
熬熬汲汲 : 形容心情焦忧急切。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书则不得笔法……画又迹不逮意,但以自娱。与夫熬熬汲汲,名利交战於胸中,不亦犹贤乎!”
獐耳细辛 : 药草名。即及己。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二·及己》:“及己名义未详。二月生苗,先开白花,后生叶三片,状如獐耳,根如细辛,故名獐耳细辛。”参见“ 及己 ”。
稳稳扎扎 : 稳健扎实的样子。 叶文玲 《雪飘除夕》:“可是当 尚克义 看清她身后还有稳稳扎扎站着的 程钊 时,不由一惊。”
碧碧卜卜 : 象声词。雨点洒落声。 元 王廷秀 《粉蝶儿·怨别》套曲:“愁的是雨声儿淅零零落,滴滴点点、碧碧卜卜洒芭蕉。”
管谁筋疼 : 关谁的痛痒。用于反问,谓不关任何人的事。《红楼梦》第二七回:“听见了,管谁筋疼?各人干各人的就完了。”
瘟头瘟脑 : ◎ [addle headed] 垂头丧气,精神萎靡不振的样子
|||
垂头丧气,精神萎靡不振的样子。 鲁迅 《而已集·谈“激烈”》:“愤激便有揭竿而起的可能,而‘可叹也夫’则瘟头瘟脑,即使全国一同叹气,其结果也不过
稳打稳扎 : 同“ 稳扎稳打 ”。
韩少功 《西望茅草地》:“我提议缩短垦荒战线,转手抓管理,稳打稳扎。”参见“ 稳扎稳打 ”。
碧海舍人 : 芙蓉鸥的封号。后遂以为别名。 宋 陶穀 《清异录·禽》:“ 隋 宦者 刘继詮 得芙蓉鸥二十四隻以献,毛色如芙蓉。帝甚喜,置 北海 中,曰:‘鸥字三品鸟,宜封碧海舍人。’”
箕箒之使 : 持箕帚,以供扫除之役。借作己妻之谦称。《韩诗外传》卷九:“ 楚庄王 使使賫金百斤聘 北郭先生 ,先生曰:‘臣有箕箒之使,愿入计之。’”
稳稳沉沉 : 稳定沉着的样子。 康濯 《三面宝镜》六:“ 陈万仓 稳稳沉沉接着说:‘我看他也得算咱们一个阴阳反面教员。’”
碧虚上监 : 传说中仙人 董奉 的尊号。 宋 陈舜俞 《庐山记》卷二:“﹝ 董奉 ﹞后居 庐山 ,治人之疾,不取貲币,使愈者植杏五株,数年鬱茂成林。 奉 乃作仓廩,宣言:‘人买杏者,不须来报,但一器杏偿一器稻。’人有欺者,猛兽輒逐之。所积稻復以施人。后
箧书潜递 : 谓秘密传递书信。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二·阁试》:“而同乡中篋书潜递,露揭显攻者,至不避友戚,年谊衰薄,终身切齿,往往见告。”
精驴禽兽 : 詈语。犹畜生。 元 杨显之 《潇湘雨》第二折:“[搽旦云]好也囉,你道你无媳妇,可怎生又有这一个来?我则駡你精驴禽兽,兀的不气杀我也。” 元 杨文奎 《儿女团圆》第二折:“你个精驴禽兽,快出去,再也休上我门来。”亦省作“ 精驴 ”。 元
碧霞元君 : 道教女神名。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二》:“ 岱 为东方主发生之地,故祈嗣者之祷於是,而其后乃傅会为 碧霞元君 之神,以誑愚俗。” 清 顾炎武 《山东考古录·考碧霞元君》:“世人多以 碧霞元君 为 泰山 之女。后之文人,知其説之不经
瘦眉窄骨 : 眉目清秀。 梁斌 《红旗谱》五:“ 朱老忠 瞧了瞧 江涛 ,说:‘怎么这孩子长得这么俊气!’ 贵他娘 紧跟着说:‘人家他弟兄们都是长得瘦眉窄骨儿,完全不像 大贵 一路孩子们,粗粗拉拉的!’”
箕箒之欢 : 犹言妻妾之娱。 元 戴善夫 《风光好》第二折:“学士不弃妾身,残妆陋质,愿奉箕箒之欢。”
精唇泼口 : 形容尖利泼辣的唇吻。 元 关汉卿 《四春园》第三折:“那厮可便舒着腿脡,他可早叉着门桯,精唇泼口毁駡人。” 元 杨显之 《潇湘雨》第三折:“则愿你停嗔息怒,百凡照覰,怎便精唇泼口,駡到有三十句。”
精赤条条 : ◎ [starknaked] 全身赤裸
那人脱得精赤条条的
|||
完全裸露、一丝不挂的样子。 元 杨显之 《潇湘雨》第二折:“这幞头呵,除下来与你戴只,这罗襴呵,脱下来与你穿只,弄的来身儿上精赤条条的。”《儒林
箸土傅籍 : 定居而编入户籍,为正式居民。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五胡、 代北 ,始尝宰制 中华 ,逮乎 隋 唐 统一,汉族自主,则亦箸土傅籍,同为编氓。”
箫心剑态 : 犹言幽情侠骨。 龚自珍 《湘月》词自注引 洪子骏 《金缕曲》词:“侠骨幽情簫与剑,问簫心剑态谁能画?” 柳亚子 《将归留别海上诸子》诗:“簫心剑态愁无那,马角乌头恨未赊。”
碧衣女子 : 唐 刘焘 《树萱录》:“ 张确 尝 游 霅上,于 白苹溪 见二碧衣女子,携手吟咏…… 确 逐之,化为翡翠飞去。”后因以为水鸟翡翠的别名。见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禽鸟·翡翠》。
稳稳安安 : 安安稳稳。 元 关汉卿 《玉镜台》第三折:“我几曾稳稳安安坐地?” 元 无名氏 《鸳鸯被》第二折:“那时我坐香车你乘马,喒两个稳稳安安兀的不快活杀。”
緑毛幺凤 : 鸟名。体形较燕子为小,羽毛五色,每至暮春,来集桐花,故又称桐花凤。 宋 苏轼 《西江月·梅花》词:“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緑毛幺凤。”亦作“ 緑毛么凤 ”。《事物异名录·禽鸟·桐花鸟》引 明 镏绩 《霏雪录》:“桐花鸟即 东坡 词所谓倒挂
端木蕻良 : (1912-1997)小说家。辽宁昌图人。1932年入清华大学学习,参加北方左联。曾在大学任教。1942年后主编《文艺杂志》。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协北京分会副主席。著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曹雪芹》,短篇小说集《风陵渡》,散文集《火鸟之羽
緑袍槐简 : 指古代低级官员所服用的绿色官服和槐木手版。 宋 陆游 《赛神曲》:“击鼓坎坎,吹笙呜呜。緑袍槐简立老巫,红衫绣裙舞小姑。”《三国志平话》卷上:“至来日天晓,元帅来请 刘备 :‘表章已奏了帝也,功劳全是你也。’分付緑袍槐简,来日朝门外听圣旨
緑花緑叶 : 鹤子草的别名。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中:“鹤子草,蔓生也,其花麴尘,色浅紫,蔕叶如柳而短,当夏开花,又呼为緑花緑叶。”
緑酒红灯 : 犹灯红酒绿。形容奢侈豪华的享乐生活。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北东园日记诗》:“天伦乐事萃华堂,緑酒红灯夜未央。” 清 姚燮 《旜帛》诗:“谁怜风雨屯军苦,緑酒红灯自画楼。”
緑鬓朱颜 : 亦作“绿鬢红顏”。 1.形容年轻美好的容颜。 宋 晏殊 《少年游》词:“緑鬢朱颜,道家装束,长似少年时。” 宋 张孝祥 《西江月·代五三弟为老母寿》词:“莫问清都紫府,长教緑鬢朱颜。”
(2).指年轻女子。《西湖佳话·西泠韵迹》:“青楼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