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无术 : 学:学问;术:技能。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不足为法 : 不值得学习、效法。不通文墨 : 通:精通;文墨:指写文章、著述等。指人文化水平不高或识字不多。草率从事
不学无术 : 学:学问;术:技能。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不足为法 : 不值得学习、效法。
不通文墨 : 通:精通;文墨:指写文章、著述等。指人文化水平不高或识字不多。
草率从事 : 草率:粗枝大叶,敷衍了事。马马虎虎就处理了。形容办事不认真。
春风得意 : 得意:扬扬自得的样子。旧时形容考中进士后的兴奋心情。后形容职位升迁顺利。
得过且过 : 且:暂且。只要能够过得去,就这样过下去。形容胸无大志。
独学寡闻 : 独学:指自学而无以指导切磋。独自学习,无人切磋,则孤陋寡闻。形容孤偏鄙陋,见闻不多。
多歧亡羊 : 因岔路太多无法追寻而丢失了羊。比喻事物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也比喻学习的方面多了就不容易精深。
敷衍塞责 : 敷衍:马虎,不认真,表面上应付;塞责:搪塞责任。指工作不认真负责,表面应付了事。
敷衍了事 : 敷衍:做事不认真;了:完。指办事马马虎虎,只求应付过去就算完事。
敷衍搪塞 : 做事马马虎虎应付一下,塞责了事。
浮光掠影 : 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晃就消逝。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
孤陋寡闻 : 陋:浅陋;寡:少。形容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汉人煮箦 : 汉:汉中地区;箦:席子。汉中有个人将自家的竹席子当作竹笋煮着吃。比喻仅靠肤浅的知识去生搬硬套而不认真学习真知的荒唐行为。
邯郸学步 : 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鸿鹄将至 : 鸿鹄:天鹅。天鹅马上就要飞来了。指学习不专心。现表示将有所得。
囫囵吞枣 : 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虎头蛇尾 : 头大如虎,尾细如蛇。比喻开始时声势很大,到后来劲头很小,有始无终。
鹘仑吞枣 : 把枣子整个儿吞下,不细嚼辨味。常比喻在学习上食而不化,不加分析。
跬步千里 : 跬步:半步。走一千里路,是半步半步积累起来的。比喻学习应该持之有恒,不要半途而废。
困而不学 : 困:困惑,不明白。困惑不明白却不肯学习。
懒懒散散 : 指人懒惰散漫。
冷暖自知 : 水的冷暖,只有饮者自己知道。佛教禅宗用以比喻自己证悟的境界。也比喻学习心得深浅,只有自己知道。
鲁斤燕削 : 鲁之削(小刀),宋之斤(斧头),质量都很好;如易地生产,在鲁造斤而在燕制削,质量不会优良。比喻由于地域等条件限制,学习模仿达不到原来水平。
履常蹈故 : 指因袭保守,不求建树。
马上看花 : 指粗略行事,走马看花。
马马虎虎 : 指还过得去。亦形容做事不认真,不仔细。
漫不经心 : 漫:随便;经心:在意。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目不识丁 : 连最普通的“丁”字也不认识。形容一个字也不认得。
人云亦云 : 云:说;亦:也。人家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指没有主见,只会随声附和。
三心二意 : 又想这样又想那样,犹豫不定。常指不安心,不专一。
生搬硬套 : 生:生硬。指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运用别人的经验,照抄别人的办法。
世上无难事 : 天下没有难事。
视而不见 : 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作没看见。
食而不化 : 吃了没有消化。比喻对所学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没有吸收成为自己的东西。
贪多嚼不烂 : 贪图多吃,消化不了。比喻工作或学习,图多而做不好或吸收不了。
贪多务得 : 贪:求多;务:务必。原指学习上务求尽多地获得知识。后泛指对其他事物贪多并务求取得。
误入歧途 : 误:受惑;歧途:错误的道路。由于受煽惑而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心猿意马 : 心意好像猴子跳、马奔跑一样控制不住。形容心里东想西想,安静不下来。
胸无点墨 : 肚子里没有一点墨水。指人没有文化。
三门四户 : 各道门户。 元 岳伯川 《铁拐李》第二折:“便道 岳孔目 有个好浑家,三门四户不出,无人能勾得见。”
三舍人诗 : 指 唐 之 令狐楚 、 王涯 、 张仲素 三人的诗集。三人同为中书舍人,故称。 明 杨慎 《升庵诗话·令狐楚<塞上曲>》:“ 令狐楚 与 王涯 、 张仲素 同时为中书省舍人,其诗长於絶句,号‘三舍人诗’,同为一集。”
三师七僧 : 佛教语。佛徒授比丘具足戒,行三师七僧之制。三师指戒和尚、羯磨师和教授师。七僧指七名作证的和尚。也称为“三师七证”。参阅《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之三。《萨婆多毘尼毘婆沙》卷二:“受戒时须三师七僧。”
三风太守 : 清 吴绮 居官多风力,尚风节,饶风趣,时称“三风太守”。《清史稿·文苑传·吴绮》:“﹝ 綺 ﹞出知 湖州府 ,有吏能。人谓其多风力,尚风节,饶风趣,称为‘三风太守’。”
三班借职 : 宋 代武臣的最低职级。详“ 三班奉职 ”。 宋 梅尧臣 《碧云騢》:“﹝ 范仲尹 ﹞自中书録事出,合为供奉。 许公 怒 仲尹 刺探事令 仲淹 知,故祇与三班借职。” 宋 彭乘 《续墨客挥犀·被黜者受三班借职》:“ 石曼卿 登科,有人讼科
三班奉职 : 宋 时武职,分东、西、横三班。入仕者先为三班借职,转三班奉职,以次递迁,最高可至节度使。《宋史·太宗纪二》:“﹝ 淳化 二年﹞乙酉,置内殿崇班、左右侍禁,改殿前承旨为三班奉职。”《宋史·职官志九》:“武臣三班借职至节度使叙迁之制:三班借职,
三周说法 : 佛教谓法说周、譬喻周、因缘周。 清 龚自珍 《妙法莲华经四十二问》:“故 释迦 三周説法之中,一字一句,皆自名为妙法莲华法,此无可疑者。”
三鹿为犇 : 宋 刘攽 戏谑 王安石 之语。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三十:“ 王荆公 喜説字,至以成俗。 刘贡父 戏之曰:‘三鹿为麄,鹿不如牛;三牛为犇,牛不如鹿。’谓宜三牛为麄,三鹿为犇,若难于遽改,欲令各权发遣。 荆公 方解纵绳墨,不次用人,往
三岛十洲 : 泛指仙境。 元 范康 《竹叶舟》第二折:“你则説做官的金章紫綬,我则説出家的三岛十洲。” 明 冯惟敏 《粉蝶儿·咏焦山郭次甫五岳游囊六物》套曲:“见了些 雁荡 天台 , 碣石 、 龙门 ,三岛十洲。”参见“ 三岛 ”、“ 十洲 ”。
三足金鸡 : 传说中的神鸡。 扶桑 有玉鸡,玉鸡鸣则金鸡鸣,金鸡鸣则石鸡鸣,石鸡鸣而后天下之鸡皆鸣。见《神异经·东荒经》。 明 汤式 《一枝花·赠素蟾》套曲:“索强似负灵蓍九尾神龟,更压着叫 扶桑 三足金鸡。”
三班县丞 : 清 代一种可以优先补缺的县丞班次。《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回:“听説此刻单是一个三班县丞,捐起来,最便宜也要三百多两呢。”
三闾大夫 : 战国 楚 官名,掌 昭 、 屈 、 景 三姓贵族。 屈原 曾任此职。 汉 王逸 《离骚序》:“ 屈原 与 楚 同姓,仕於 怀王 为三閭大夫。” 南朝 宋 颜延之 《祭屈原文》:“敬祭故 楚 三閭大夫 屈君 之灵。”
三阳五会 : 中医术语。《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扁鹊 乃使弟子 子阳 厉鍼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 张守节 正义引《素问》:“手足各有三阴三阳:太阴、少阴、厥阴;太阳、少阳、阳明也。五会者,谓百会、胸会、听会、气会、臑会也。”
三十六天 : 道教称神仙居住的天界有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四梵天、三清天、大罗天,共三十六重。见《云笈七籤》卷二一。《魏书·释老志》:“二仪之间有三十六天,中有三十六宫,宫有一主。”亦作“ 三十六界 ”。 清 龚自珍 《西郊落花歌》:“ 玉
三十六陂 : 地名。在今 江苏省 扬州市 。诗文中常用来指湖泊多。 宋 王安石 《题西太一宫壁》诗之一:“三十六陂流水,白头想见 江 南。” 宋 姜夔 《念奴娇》词:“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 清 吴伟业 《高邮道中》诗:“ 曹生 留画水
三十六苑 : 汉 代在北边、西边设养马场三十六所,号三十六苑。《三辅黄图·苑囿》:“三十六苑。《汉仪注》:‘太僕牧师诸苑三十六所,分布北边西边,以郎为苑监,宦官奴婢三万人,养马三十万疋’。”
三花聚顶 : 精为玉花,气为金花,神为九花。道家重修炼,以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最后聚之于顶,可以万劫不侵。 明 张鼎思 《琅邪代醉编》卷三十:“三花聚顶,五气朝元,道家修养之法也。三花落则死矣。三花未落,乘兴来过,言有生之年,未死之日,犹有
三贤十圣 : 佛教语。《仁王经》所说大乘修证阶次中居于十信位与妙觉位之间者。三贤指虽得相似之解而未脱凡夫之性的住、行、向三位。十圣指已发大智而舍凡夫之性的十地菩萨。《仁王经·菩萨教化品》:“三贤十圣忍中行,唯佛一人能尽原。”《仁王经·菩萨教化品》:“三贤
三闾小玉 : 白芷的异名。 宋 陶穀 《清异录·药谱》:“三閭小玉,白芷。”
三从兄弟 : 同高祖所出的兄弟。《仪礼·丧服》“族昆弟” 唐 贾公彦 疏:“云族昆弟者,己之三从兄弟,皆名为族。”
三爵之罚 : 三杯酒的处罚。极言处罚之轻。 清 冯桂芬 《复应方伯论清丈第二书》:“罪止枷杖,若辈视如三爵之罚,且可代饮,毫不介怀。”
三个世界 : 指超级大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邓小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团长在联大特别会议上的发言》:“从国际关系的变化看,现在的世界实际上存在着互相联系又互相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个世界。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
三大改造 : 指一九五六年基本完成的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邓小平 《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三大改造完成以后,确实有一股势力、一股思潮是反社会主义的,是资产阶级性质的。”
三个面向 : 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人民日报》1984.5.6:“‘三个面向’要求我们在办学思想上摒弃一些旧的观念,在改革上进行一些新的探索,迈出新的步伐。”
三寸弱翰 : 指毛笔。 汉 扬雄 《答刘歆书》:“ 雄 常把三寸弱翰,齎油素四尺,以问其异语。”亦作“ 三寸弱管 ”。
三长善月 : 佛教谓农历正月、五月、九月为斋戒之月。于此三月尤须作善以要福。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上:“寅、午、戌月,世人多斋素,谓之‘三长善月’。其事盖出於佛书。云大海之内,凡有四洲,中国与四夷特 南赡部 一洲耳。天帝之宫有一镜,能尽见世间人之所
三十六物 : 佛教称人身有三十六种不净之物,如毛、发、爪、齿、泪、液、唾、屎、溺等。《百喻经·为王负机喻》:“﹝凡夫﹞后为烦恼所惑,三十六物,髮毛爪齿屎尿不浄,不以为丑;三十六物,一时都捉,不生惭愧,至死不捨。” 唐 澄观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三
三阳五输 : 同“ 三阳五会 ”。
《韩诗外传》卷十:“ 扁鹊 入砥鍼厉石,取三阳五输。”
三十有室 : 谓男子三十岁娶妻。《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孔丛子·论书》:“礼,丈夫三十而室。” 唐 白居易 《赠友》诗之五:“三十男有室,二十女有归。”
三支比量 : 古 印度 因明学的推理方法。因明法之宗、因、喻称三支。以因、喻论证宗,称比量。整个论证过程称三支比量。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名》:“辩説之道,先见其恉,次明其柢,取譬相成,物故可形,因明所谓宗、因、喻也。 印度 之辩,初宗,次因,次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