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效万一 : 报效:为报答恩情而为之效力。指恩德极大,只给以微不足道的报答。闭户读书 : 关着门在家里埋头读书。博学多才 : 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博学洽闻 : 博学:广博。学问广博,见识丰富。博
报效万一 : 报效:为报答恩情而为之效力。指恩德极大,只给以微不足道的报答。
闭户读书 : 关着门在家里埋头读书。
博学多才 : 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博学洽闻 : 博学:广博。学问广博,见识丰富。
博学多闻 : 博学:广博。学识广博,见闻丰富。
不好意思 : ①表示碍于情面而只能怎样或不便怎样。②害羞;难为情。
不愧下学 : 不耻下问,虚心向地位低的人学习。
不知老之将至 : 不知道老年即将来临。形容人专心工作,心怀愉快,忘掉自己的衰老。
不耻下问 :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长年累月 : 长年:整年;累月:很多个月。形容经过了很多年月。
持之以恒 : 持:坚持;恒:恒心。长久坚持下去。
刺股读书 : 比喻刻苦攻读。
笃信好学 : 笃信:忠实地信仰。指对道德和事业抱有坚定的信心,勤学好问。
笃学好古 : 笃学:专心好学。指专心致至地学习古代曲籍。
笃学不倦 : 笃学:专心好学;倦:疲倦。专心好学,不知疲倦。
笃实好学 : 笃实:踏实,实在。认真踏实,爱好学问。
儿女英雄 : 指感情丰富,年轻有作为的英雄人物。
发奋图强 : 下定决心,努力追求进步。
发愤忘食 : 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废寝忘食 : 废:停止。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焚膏继晷 : 膏:油脂,指灯烛;继:继续,接替;晷:日光。点上油灯,接续日光。形容勤奋地工作或读书。
肝脑涂地 : 涂地:涂抹在地上。形容惨死。也形容竭尽忠诚,任何牺牲都在所不惜。
好学不倦 : 喜欢学习,不知疲倦。
鸡鸣而起 : 鸡叫时就起床。形容勤奋不怠。
将勤补拙 : 以勤奋弥补笨拙。
据鞍读书 : 在马背或驴背上读书。后多形容学习勤奋。
聚精会神 : 会:集中。原指君臣协力,集思广益。后形容精神高度集中。
克勤克俭 : 克:能够。既能勤劳,又能节俭。
老之将至 : 多用作自称衰老之语。
乐以忘忧 : 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形容非常快乐。
敏而好学 : 敏:聪明;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囊萤映雪 : 囊萤: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映雪读书。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囊萤照书 : 囊萤:把萤火虫放在袋子中。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
牛角挂书 : 比喻读书勤奋。
勤能补拙 : 勤奋能够弥补不足。
勤学苦练 : 认真学习,刻苦训练。
勤学好问 : 勤奋学习,不懂的就问。比喻善于学习。
全神贯注 : 贯注:集中。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三绝韦编 : 韦:熟牛皮。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刻苦。
手不释卷 : 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矙瑕伺隙 : 窥伺对方空隙。 清 薛福成 《论不勤远略之误》:“数十年来, 中国 不勤远略之名闻於外洋,各国莫不欲夺我所不争,乘我所不备,矙瑕伺隙,事端遂百出而不穷。”
囊土壅水 : 古代利用江河水流破敌的一种战术。 北齐 刘昼 《新论·兵术》:“囊土壅水, 韩信 之权;曳柴扬尘, 欒枝 之譎。”参见“ 囊沙 ”。
麟超龙翥 : 麟跃龙舞。《文选·张协<七命>》:“虯蛹螭腾,麟超龙翥。” 张铣 注:“蛹、腾、超、翥,并疾飞也。”
囊囊突突 : 亦作“ 囊囊咄咄 ”。
犹唠唠叨叨。囊,同“ 囔 ”。 元 郑廷玉 《楚昭公》第三折:“俺只见掩掩泼泼画船儿歪,囊囊突突梢公絮。”《西游记》第七五回:“唬得个獃子在草里囊囊咄咄的埋怨。”
蠹国嚼民 : 同“蠧国害民”。亦作“蠧国嚼民”。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忍性气》:“其奸恶之蠧国嚼民,与虎狼之噬人食物,何处无之。”
籯书囊剑 : 负笈佩剑。 程善之 《丁未寄子实辽东》诗:“籯书囊剑踏山河,白面书生絶塞过。”
万字头巾 : 头巾名。 宋 制万字巾下阔上狭,形同万字,故名。亦称“ 万字顶头巾 ”。《水浒传》第三回:“头裹芝蔴罗万字顶头巾,脑后两箇 太原府 纽丝金环。”《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 秦重 ﹞又将几钱银子,置下镶鞋净袜,新褶了一顶万字头巾。”
籯赍橐负 : 谓携箱负囊。 宋 曾巩 《移沧州过阙上殿札子》:“航浮索引之国,非有发召,而籯齎橐负以致其贄者,惟恐不及。”
万年吉地 : 墓地的委婉说法。《天讨·望帝<四川讨满洲檄>》:“ 那拉氏 万年吉地工程,每年百餘万两。”
囔囔突突 : 连续不断的低语声;唠唠叨叨。《西游记》第九五回:“那妖邪口里囔囔突突的,駡着山神、土地。”
三人一龙 : 喻三人友善如一体。《三国志·魏志·华歆传》“终不毁伤人”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歆 与 北海 邴原 、 管寧 俱游学,三人相善。时号三人为一龙, 歆 为龙头, 原 为龙腹, 寧 为龙尾。”
三千威仪 : 佛教谓僧尼日常遵循的众多律仪。威仪,指行事进退的仪则。《五灯会元·六祖下一世·永嘉真觉禅师》:“祖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
万寿圣节 : 即万寿节。《二刻拍案惊奇》卷四:“时值万寿圣节将近,两司里头例该一人賷表进京朝贺。”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内务府定制》:“凡朔望、万寿圣节、元正……均恭奉列圣神牌前殿祭饗。”参见“ 万寿节 ”。
三千大千 : 指三千大千世界。 清 李渔 《玉搔头·得像》:“下管地,上管天, 中华 外国,三千大千,都是我的版门封域。”详“ 三千大千世界 ”。
丈六金身 : 佛的三身之一。指变化身中的小身。因其高约一丈六尺,呈真金色,故名。亦以指称佛像。《观无量寿经》:“ 阿弥陀佛 ,神通如意,於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 宋 刘昌诗 《芦浦笔记·佛牙》:
鸑鷟鸣岐 : 《国语·周语上》:“ 周 之兴也,鸑鷟鸣於 岐山 。”后因以“鸑鷟鸣岐”指兴王道成帝业的瑞兆。《宋书·武帝纪中》:“ 周 道方远,则鸑鷟鸣 岐 。” 北周 庾信 《周上柱国齐王宪神道碑》:“鸑鷟鸣 岐 ,实始维新之命。”参见“ 鸑鷟 ”。
万分之一 : 形容极少的一部分。《庄子·在宥》:“其存人之国也,无万分之一。其丧人之国也,一不成而万有餘丧矣。”《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 长陵 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开禧元年》:“臣
丈八蛇矛 : 矛名,古代兵器。《晋书·刘曜载记》:“ 安 左手奋七尺大刀,右手执丈八蛇矛,近交则刀矛俱发。” 唐 李白 《送外甥郑灌从军》诗之二:“丈八蛇矛出 陇 西,弯弧拂箭白猿啼。” 鲁迅 《华盖集·忽然想到(7-9)》:“不但绝无炸弹和手枪,并且
三联串票 : 旧时征收田赋用的票据,格式与“三联单”相同。《清文献通考·田赋三》:“﹝ 雍正 八年﹞申明三联串票之法,令有漕地方画一通行,嗣后州县徵收粮米之时,预将各里各甲花户的名,填定联三版串,一给纳户执照,一给经承销册,一存州县查对。”详“ 三联单
三潭印月 : 在 浙江 杭州市 西湖 ,为 西湖 十景之一。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孤山三堤胜迹》:“相传湖中有三潭,深不可测, 西湖 十景所谓‘三潭印月’者是也。故建三塔以镇之。”
三千八万 : 佛教语。指三千威仪,八万细行。 唐 齐己 《勉送吴国三五新戒归》诗:“努力只须坚守护,三千三万是垣墙。”参见“ 三千威仪 ”。
三襕贴里 : 明 代钦赏显贵内臣的一种服饰之名。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佩服纪略》:“自逆 贤 ( 魏忠贤 )擅政,改蟒贴里,膝襴之下,又加一襴,名曰三襴贴里,最贵近者方蒙钦赏服之。”
三千九万 : 极言高远。喻飞黄腾达。语本《庄子·逍遥游》:“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唐 黄滔 《寓题》诗:“霜雪不飞无翠竹,鲸鯢犹在有青萍。三千九万平生事,却恨《南华》説北溟。”
三小凤凰 : 清 初之 王式丹 、 唐孙华 、 顾嗣立 三人,才名并著,时号“三小凤凰”。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三:“国初有 江 左三凤凰,后又称 王楼村 ( 式丹 )、 唐寔君 ( 孙华 )、 顾侠君 ( 嗣立 )为三小凤凰。”
三保太监 : 明成祖 时大航海家太监 郑和 ,小字 三保 ,故称“三保太监”。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国事六·三保太监》:“ 永乐 丁亥,命太监 郑和 、 王景弘 、 侯显 三人往东南诸国,赏赐宣諭。今人以为 三保 太监下洋,不知 郑和 旧名 三保 ,
三檐四马 : 三层伞盖、四马并驾的车。为古代贵官之车乘。 明 无名氏 《女真观》第三折:“得了一品二职官僚,三簷四马乘着。”参见“ 三簷青罗繖 ”。
三翮六翼 : 九鼎的别名。《史记·楚世家》:“吞三翮六翼以高世主。” 司马贞 索隐:“三翮六翼,亦谓九鼎也。空足曰翮,六翼即六耳。” 章炳麟 《沉荩哀辞》:“沦三翮六翼使填 泗水 兮,缨黍木青珠而为鯀勒。”
三十六策 : 犹言三十六计。 元 方回 《记游自次前韵》:“尔来何止师左次,三十六策走上策。” 林旭 《叔峤印伯居伏魔寺数往访之》诗:“言战言守言迁都,三十六策地则无。”参见“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三节人从 : 宋 代(包括 夏 、 辽 、 金 )出国使节的随员。 宋 沉作喆 《寓简》卷六:“近岁衔命出疆,三节人从,赏给丰腆。”《宋史·礼志二二》:“ 金国 贺正旦人使到闕赴宴等坐次,令与宰臣相对稍南。使、副上下马於执政官上下马处。三节人从并於宫门
三招两式 : 谓武艺不高。招,着数;式,把势,均为武术动作。亦泛指所操之术造诣甚浅。《人民日报》1957.4.17:“纵使偶一用之,耍不了三招两式,不是使朋友受伤,便是使自己破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