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声叹气 : 因伤感郁闷或悲痛而发出叹息的声音。黯然神伤 : 指心神悲沮的样子。黯然销魂 : 黯然:心怀沮丧、面色难看的样子;销魂:灵魂离开肉体。心怀沮丧得好像丢了魂似的。形容非常悲伤或愁苦。傲睨得志
唉声叹气 : 因伤感郁闷或悲痛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黯然神伤 : 指心神悲沮的样子。
黯然销魂 : 黯然:心怀沮丧、面色难看的样子;销魂:灵魂离开肉体。心怀沮丧得好像丢了魂似的。形容非常悲伤或愁苦。
傲睨得志 : 傲睨:傲慢地斜眼看。得志:愿望实现。形容因实现愿望而看不起一切的神情。
百结愁肠 : 指愁绪如结无法解开。
半信半疑 : 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表示对真假是非不能肯定。
悲痛欲绝 : 绝:穷尽。悲哀伤心到了极点。
变色易容 : 变、易:改变。色、容:脸色、表情。形容惊惶失措的神情。
勃然大怒 : 勃然:突然。突然变脸大发脾气。
博学洽闻 : 博学:广博。学问广博,见识丰富。
博学多闻 : 博学:广博。学识广博,见闻丰富。
博览群书 : 博:广泛。广泛地阅读各种书。形容读书很多。
不以为意 : 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对事抱轻视态度。
不耻下问 :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缠绵悱恻 : 悱恻:悲苦的样子。旧时形容内心痛苦难以排解。也指文章感情婉转凄凉。
怅然若失 : 怅然:形容不如意、不痛快。象失去什么似的烦恼不快。
长吁短叹 : 吁:叹息。长一声、短一声不住地叹气。形容发愁的神情。
沉吟不决 : 沉吟:深思吟味,引申为犹豫;决:决断。形容人遇到难题时,自言自语地决定不下来。
称心如意 : 形容心满意足,事情的发展完全符合心意。
瞠目结舌 : 瞪:瞪着眼;结舌:说不出话来。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窘困或惊呆的样子。
诚惶诚恐 : 诚:实在,的确;惶:害怕;恐:畏惧。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
痴男怨女 : 旧指爱恋极深但感情上得不到满足的男女。
迟疑不决 : 形容拿不定主意。
愁眉苦脸 : 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形容愁苦的神色。
愁眉不展 : 展:舒展。由于忧愁而双眉紧锁。形容心事重重的样子。
愁眉锁眼 : 锁:紧皱。愁得紧皱眉头,眯起双眼。形容非常苦恼的样子。
愁肠百结 : 愁肠:忧愁的心肠。百结:极多的结头。忧愁苦闷的心肠好像凝结成了许多的疙瘩。形容愁绪郁结,难于排遣。
愁肠寸断 : 愁肠:忧思萦绕的心肠。愁得肠子都断成一段段的。形容忧愁到了极点。
踌躇满志 : 踌躇:从容自得的样子;满:满足;志:志愿。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楚楚动人 : 楚楚:鲜明整洁的样子。形容美好的样子引人怜爱。
楚楚可怜 : 楚楚:植物丛生的样子,也形容痛苦的神情。本指幼松纤弱可爱,后形容女子娇弱的样子。
楚楚有致 : 形容陈列整齐,富有情趣。
捶胸顿足 : 捶:敲打;顿:跺。敲胸口,跺双脚。形容非常懊丧,或非常悲痛。
春风得意 : 得意:扬扬自得的样子。旧时形容考中进士后的兴奋心情。后形容职位升迁顺利。
蠢头蠢脑 : 神情、相貌蠢笨痴呆的样子。
刺股读书 : 比喻刻苦攻读。
从一而终 : 丈夫死了不再嫁人,这时旧时束缚妇女的封建礼教。
从容不迫 : 从容:不慌不忙,很镇静;不迫:不急促。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大发雷霆 : 霆:极响的雷,比喻震怒。比喻大发脾气,大声斥责。
大惊失色 : 非常害怕,脸色都变了。
三闾小玉 : 白芷的异名。 宋 陶穀 《清异录·药谱》:“三閭小玉,白芷。”
三从兄弟 : 同高祖所出的兄弟。《仪礼·丧服》“族昆弟” 唐 贾公彦 疏:“云族昆弟者,己之三从兄弟,皆名为族。”
三爵之罚 : 三杯酒的处罚。极言处罚之轻。 清 冯桂芬 《复应方伯论清丈第二书》:“罪止枷杖,若辈视如三爵之罚,且可代饮,毫不介怀。”
三个世界 : 指超级大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邓小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团长在联大特别会议上的发言》:“从国际关系的变化看,现在的世界实际上存在着互相联系又互相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个世界。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
三大改造 : 指一九五六年基本完成的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邓小平 《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三大改造完成以后,确实有一股势力、一股思潮是反社会主义的,是资产阶级性质的。”
三个面向 : 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人民日报》1984.5.6:“‘三个面向’要求我们在办学思想上摒弃一些旧的观念,在改革上进行一些新的探索,迈出新的步伐。”
三寸弱翰 : 指毛笔。 汉 扬雄 《答刘歆书》:“ 雄 常把三寸弱翰,齎油素四尺,以问其异语。”亦作“ 三寸弱管 ”。
三长善月 : 佛教谓农历正月、五月、九月为斋戒之月。于此三月尤须作善以要福。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上:“寅、午、戌月,世人多斋素,谓之‘三长善月’。其事盖出於佛书。云大海之内,凡有四洲,中国与四夷特 南赡部 一洲耳。天帝之宫有一镜,能尽见世间人之所
三十六物 : 佛教称人身有三十六种不净之物,如毛、发、爪、齿、泪、液、唾、屎、溺等。《百喻经·为王负机喻》:“﹝凡夫﹞后为烦恼所惑,三十六物,髮毛爪齿屎尿不浄,不以为丑;三十六物,一时都捉,不生惭愧,至死不捨。” 唐 澄观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三
三阳五输 : 同“ 三阳五会 ”。
《韩诗外传》卷十:“ 扁鹊 入砥鍼厉石,取三阳五输。”
三十有室 : 谓男子三十岁娶妻。《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孔丛子·论书》:“礼,丈夫三十而室。” 唐 白居易 《赠友》诗之五:“三十男有室,二十女有归。”
三支比量 : 古 印度 因明学的推理方法。因明法之宗、因、喻称三支。以因、喻论证宗,称比量。整个论证过程称三支比量。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名》:“辩説之道,先见其恉,次明其柢,取譬相成,物故可形,因明所谓宗、因、喻也。 印度 之辩,初宗,次因,次喻。(
三日成魄 : 谓月尽后三日乃有微光。《礼记·乡饮酒义》:“月者三日则成魄,三月则成时。” 孔颖达 疏:“谓月尽之后三日乃成魄。魄,谓明生傍有微光也。此谓月明尽之后而生魄,非必月三日也。”
三日曲水 : 指三月三日聚集在环曲水渠之旁进行的流觞宴饮活动。《晋书·束晳传》:“ 武帝 尝问 挚虞 三日曲水之义, 虞 对曰:‘ 汉章帝 时, 平原 徐肇 以三月初生三女,至三日俱亡,邨人以为怪,乃招擕之水滨洗祓,遂因水以汎觴,其义起此。’帝曰:‘必
三十六峯 : (1).在 河南省 登封县 少室山 ,上有三十六峰。 唐 李白 《赠嵩山焦炼师》诗序:“余访道 少室 ,尽登三十六峯。” 唐 高适 《别杨山人》诗:“不到 嵩阳 动十年,旧时心事已徒然。一二故人不復见,三十六峯犹眼前。”
(2).
三五之隆 : 三皇五帝之盛世。《汉书·郊祀志下》:“夫 周 秦 之末,三五之隆,已尝专意散财,厚爵禄,竦精神,举天下以求之矣。” 颜师古 注:“三谓三皇,五谓五帝。”
三方五氏 : 太平天囯 避“皇”及“上帝”讳,称三皇五帝为三方五氏。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英杰归真》:“噫,尔何不学之甚乎!三方五氏之称,恐是后人妄称。”
三五蟾光 : 农历十五夜的月光。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五·敬一主人诗》:“碧天如水夜初凉,三五蟾光满帝乡。”
三十六宫 : 极言宫殿之多。 汉 班固 《西都赋》:“离宫别馆,三十六所。” 唐 温庭筠 《郭处士击瓯歌》:“吾闻三十六宫花离离,软风吹春星斗稀。” 宋 辛弃疾 《酒泉子·无题》词:“三十六宫花溅泪,春声何处説兴亡。” 清 李渔 《玉搔头·奸图》
三十二相 : 佛教语。谓佛陀具有的三十二种不同凡俗的显著特征,与微细特征八十种“好”,合称“相好”。如足下安平、手指纤长、金色、丈光、身如师子、广长舌、绀青眼、顶成肉髻和眉间白毫等相。各经所举略有出入。详见《大智度论》卷四。 唐 欧阳詹 《福州南涧寺上
三大政策 : 指 孙中山 制定的联 俄 、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 毛泽东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二章第五节:“这种三民主义即是 孙中山 的三大政策,即联 俄 ,联共和扶助农工政策的三民主义。”
三上五落 : 谓动作忽上忽下。《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谁敢与爷爷做对?’众人不敢则声。那使棒的三上五落。”
三九相公 : 唐 郑畋 的绰号。 宋 曾慥 《类说》卷十二引《纪异记》:“ 郑畋 年十九赴举,凡十九年登第,又十九年入相,时号三九相公。”
三月三日 : 即上巳节。 汉 以前取农历三月上旬之巳日, 三国 魏 以后改用三月三日,不用上巳。见《晋书·礼志下》。《周礼·春官·女巫》“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 唐 贾公彦 疏:“一月有上巳,据上旬之巳而为祓除之事,见今三月三日水上戒浴是也。”《艺文类
三十晚上 : 即农历除夕。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除夕》:“京师谓除夕为三十晚上。”
三尺枯桐 : 三尺桐。 清 程先贞 《听张八娘弹琴》诗:“三尺枯桐七缕丝,开囊自拂秋云帕。”详“ 三尺桐 ”。
三十六郡 : 秦始皇 二十六年(公元前二二六年)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 裴駰 集解:“三十六郡者, 三川 、 河东 、 南阳 、 南郡 、 九江 、 鄣郡 、 会稽 、 潁川 、 碭郡 、 泗水 、
三世同爨 : 谓三代人在一起吃饭,和睦共处。 宋 王谠 《唐语林·德行》:“ 博陵 崔倕 ,緦麻亲三世同爨。”《元史·孝友传一·赵毓》:“ 赵毓 , 唐州 人。父 福 迁 郑 之 管城 。其先,三世同爨。”亦作“ 三世一爨 ”。《新唐书·崔邠传》:“
三十二天 : (1).佛教小乘有部称欲界十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为三十二天。《法苑珠林》卷五:“如《婆沙论》中説,天有三十二种,欲界有十,色界有十八,无色界有四,合有三十二天也。”
(2).道教称东南西北方各有八天,合称三十二天。 明 张九韶
三品蒭豆 : 精美的饲料。其值与三品官俸相等,故称。《新唐书·奸臣传上·李林甫》:“君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飫三品蒭豆;一鸣,则黜之矣。”亦省作“ 三品芻 ”。 清 林则徐 《驿马行》:“ 太行 神驥盐车驱,立仗无声三品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