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斗之才 : 才:才华。比喻人极有才华。百年树人 : 树:种植,栽培。比喻培养人才是长期而艰巨的事。便宜行事 : 便宜:方便,适宜。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斟酌处理,不必请示。辩才无碍 : 碍:滞碍。本是佛
八斗之才 : 才:才华。比喻人极有才华。
百年树人 : 树:种植,栽培。比喻培养人才是长期而艰巨的事。
便宜行事 : 便宜:方便,适宜。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斟酌处理,不必请示。
辩才无碍 : 碍:滞碍。本是佛教用语,指菩萨为人说法,义理通达,言辞流利,后泛指口才好,能辩论。
别具一格 : 别:另外。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
别具只眼 : 具有独到的眼光和见解。比喻有独到的见解。
别树一帜 : 树:立;帜:旗帜。比喻另创一家或另创局面。
冰雪聪明 : 比喻人聪明非凡。
博学多才 : 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博学多闻 : 博学:广博。学识广博,见闻丰富。
博洽多闻 : 洽:广博;闻:见闻。知识丰富,见闻广博。
不栉进士 : 栉:梳头。不绾髻插簪的进士。旧指有文采的女人。
不觉技痒 : 技:技艺。指具有某种技能的人,一遇机会,便情不自禁地想表现一下。
才华横溢 : 才华:表现于外的才能。多指文学艺术方面而言,很有才华。
才气过人 : 才:才能;气:气魄。才能气魄胜过一般的人。
才貌双全 : 才学相貌都好。
才高八斗 : 才:才华。比喻人极有才华。
沧海遗珠 : 大海里的珍珠被采珠人所遗漏。比喻埋没人才或被埋没的人才。
藏龙卧虎 : 指隐藏着未被发现的人才,也指隐藏不露的人才。
曾经沧海 : 曾经:经历过;沧海:大海。比喻曾经见过大世面,不把平常事物放在眼里。
车水马龙 : 车象流水,马象游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出口成章 : 说出话来就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口才好。
出将入相 : 出征可为将帅,入朝可为丞相。指兼有文武才能的人,也指文武职位都很高。
出类拔萃 : 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踔绝之能 : 踔绝:高超。高超的本领、才能。
大才盘盘 : 盘盘:形容大的样子。指有大才干的人。
大智若愚 : 某些才智出众的人,看来好像愚笨,不露锋芒。
殚见洽闻 : 殚:尽,完全;洽:广博。该见的都见过了,该听的都听过了。形容见多识广,知识渊博。
胆大心小 : 形容办事果断,考虑周密。
登高能赋 : 赋:写作。登得高,看得远,能够描绘形状,铺陈事势。指国家的有用人才。
斗南一人 : 斗南:北斗星以南。指天下,海内。指天下绝无仅有的人才。形容品德或才识独一无二。
斗酒百篇 : 饮一斗酒,作百篇诗。形容才思敏捷。
独具匠心 : 匠心:巧妙的心思。具有独到的灵巧的心思。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的创造性。
独具只眼 : 具有独到的眼光和见解。形容眼光敏锐,能看到别人不易发现的事物。
独当一面 : 单独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
独树一帜 : 树:立;帜:旗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
多才多艺 : 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技艺。
多文为富 : 以多学知识、技能为富有。
恩重如山 : 恩情深厚,像山一样深重。
耳听八方 : 耳朵同时察听各方面来的声音。形容人很机警。
桐叶封弟 : 《史记·晋世家》:“ 成王 与 叔虞 戏,削桐叶为珪以与 叔虞 ,曰:‘以此封若。’ 史佚 因请择日立 叔虞 。 成王 曰:‘吾与之戏耳。’ 史佚 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於是遂封 叔虞 於 唐 。”后因以“桐叶封弟
桃根桃叶 : 泛指美女。 清 周亮工 《丽人行冰上同薗次赋》:“桃根桃叶莫相催,艷极轻波不敢洄。”参见“ 桃叶 ”、“ 桃根 ”。
桑白皮线 : 以桑白皮纤维制成的线。缝合伤口用。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孝行》:“邑人 俞浩斋 闻而过其家,视 良吉 胸间疮裂几五寸,气腾出,痛莫能言, 俞 为纳其心,以桑白皮线缝合,未及期月,已无恙矣!”参见“ 桑根线 ”。
桓石虔来 : 《晋书·桓石虔传》:“ 石虔 小字 镇恶 。有才干,趫捷絶伦……三军叹息,威震敌人。时有患疟疾者,谓曰‘ 桓石虔 来’以怖之,病者多愈,其见畏如此。”后遂以“桓石虔来”谓镇恶去疾的典故。 清 陈维崧 《念奴娇·丁巳中秋广陵寓中病疟》词:“
桐叶之信 : 指帝王封拜的符信。《南史·宋纪上·武帝》:“叟诣帝曰:‘ 成王 不负桐叶之信,公亦应不忘司马之言。’”参见“ 桐叶封弟 ”。
欬唾成珠 : 比喻言谈精当,议论高明或文词优美。语本《庄子·秋水》:“子不见夫唾者乎?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后汉书·文苑传下·赵壹》:“埶家多所宜,欬唾自成珠。” 宋 梅尧臣 《读毛秘校新诗》诗:“前示五长篇,大须倾几曲,岂特 元和 间,欬唾成珠
桑弧矢志 : 指壮志;大志。 明 无名氏 《金雀记·惜别》:“花姿柳眼情方脗,匆匆又在离分。桑弧矢志未全伸,惜别颇增新闷。”参见“ 桑弧蓬矢 ”。
案户比民 : 清理户籍和人口。《后汉书·礼仪志中》:“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餔之以糜粥。”
殷殷阗阗 : 众盛貌。 唐 欧阳詹 《回鸾赋》:“蒙笼焉虹霓之縈仪凤,髣髴焉江雾之送游龙,若夷若夏,乃愚乃贤,振振駢駢,殷殷闐闐。”
桑苏西宫 : 意译“无愁宫”。普鲁士王国国王的夏宫。位于德国波茨坦。建于18世纪中叶。以其豪华建筑装饰和宫前阶梯形花园而著称。1945年《波茨坦协定》签订于此。
桑杯石鼎 : 指木碗瓦锅。形容生活俭朴。 北周 庾信 《周柱国大将军长孙俭神道碑》:“居常服玩,或以布被松牀;盘案之间,不过桑杯石鼎。”
殷殷轸轸 : 盛大众多貌。 汉 扬雄 《羽猎赋》:“徽车轻武,鸿絧緁猎,殷殷軫軫,被陵缘岅,穷夐极远者,相与列乎高原之上。”
桥箭累弦 : 矫正箭矢,系上弓弦。指作战的准备工作。桥,通“ 矫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今天下锻甲砥剑,桥箭累弦,转输运粮,未见休时,此天下之所共忧也。”《汉书·徐乐传》作“矫箭控弦”。
桓山之泣 : 谓家人离散的悲痛。《梁书·元帝纪》:“惵惵黔首,路有衔索之哀;蠢蠢黎民,家陨 桓山 之泣。”亦作“ 桓山之悲 ”。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北面事亲,别舅摛《渭阳》之咏;堂上养老,送兄赋 桓山 之悲,皆大失也。”参见“ 桓山鸟
桃花年命 : 犹桃花命。《花月痕》第三回:“萍梗生涯悲碧玉,桃花年命写红笺。”
泰山府君 : 指 泰山 神。俗称 东岳大帝 。 魏 晋 以来,道教传说人死魂皆归 泰山 ,以 泰山 神为地下之主。旧时各地有东岳庙祀 泰山 神。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四:“﹝ 胡母班 ﹞曾至 泰山 之侧,忽于树间逢一絳衣騶,呼 班 云:‘ 泰山
氤氤氲氲 : 烟云或气体极盛貌。 唐 韦执中 《白云无心赋》:“氤氤氲氲,或聚或分,其散也气,其兴也云。” 明 高明 《琵琶记·丹陛陈情》:“合殿里只闻得一阵氤氤氲氲,非烟非雾,扑鼻的御炉香。”
浣衣菲食 : 谓衣食节俭。 宋 苏轼 《刘夫人墓志铭》:“性不蓄财,浣衣菲食以终其身。”
桑榆之礼 : 指乡党序齿尊老之礼仪。 唐 欧阳詹 《泉州刺史席公宴邑中赴举秀才于东湖亭序》:“后一日,遂有 东湖亭 之会。公削桑榆之礼,执宾主之仪,揖让升堂,雍容就筵。”
桑上寄生 : (1).即桑寄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四·桑上寄生》:“此物寄寓他木而生,如鸟立於上故曰寄生、寓木、蔦木。俗呼为寄生草。寄生高者二、三尺,其叶圆而微尖,厚而柔,面青而光泽,背淡紫而有茸。人言 川 蜀 桑多,时有生者。”参见“ 桑
浪蘂浮花 : 指寻常花草。 宋 苏轼 《次韵王廷老退居见寄》之一:“浪蘂浮花不辨春,归来方识岁寒人。”比喻妓女。 元 无名氏 《鸳鸯被》第二折:“你在我根前,无那半星儿实话……你看我恰便似浪蘂浮花。”参见“浮花浪蘂”。
流水作业 : 一种组织生产的方式。把整个生产过程划分若干个不同工序,按顺序像流水似地不断进行。 徐迟 《在高炉上》:“我们在高炉周围搭起五层架子,让七八百工人在上面进行立体的流水作业。”
流星报马 : 古代指通讯兵。《水浒传》第九九回:“两日流星报马,将羽书雪片也似报来。”亦省作“ 流星马 ”。《三国演义》第五回:“守关将士,差流星马往 洛阳 丞相府告急。”
浴兰令节 : 即端午节。 宋 吴自牧 《梦粱录·五月》:“﹝五月﹞五日重午节,又曰‘浴兰令节’。”
浪漫主义 : ◎ (1) [romanticism]
(2) 文学艺术上的一种创作方法,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不切实际的或传奇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
(3) 浪漫主义运动的某一方面(如伤感主义、尚古主义或中世纪精神)
|||
桠桠叉叉 : 歧出错杂貌。 鲁迅 《彷徨·幸福的家庭》:“他觉得头里面很胀满,似乎椏椏叉叉的被木柴填满了,五五二十五,脑皮质上还印着许多散乱的亚剌伯数字。”
流火之乌 : 武王 伐 纣 时预兆王朝勃兴的赤乌。 宋 苏舜钦 《符瑞》:“ 尧 、 舜 、 禹 、 汤 、 文 、 武 ,皆以正德为受命之符,至於‘陈大电、大虹、巨迹、白狼、流火之乌,皆诡譎阔诞,其可羞也。’所言大概如此。”参见“ 流火 ”。
海上逐臭 : 典出《吕氏春秋·遇合》:“人有大臭者,其亲戚、兄弟、妻妾、知识,无能与居者,自苦而居海上。海上人有説其臭者,昼夜随之而弗能去。”后用以喻人嗜好怪僻。
浮石沈木 : 亦作“ 浮石沉木 ”。
喻是非颠倒。 汉 陆贾 《新语·辨惑》:“夫众口之毁誉,浮石沉木,羣邪所抑,以直为曲。”《三国志·魏志·孙礼传》:“窃闻众口鑠金,浮石沉木,三人成市虎,慈母投其杼。”沉,一本作“ 沉 ”。 清 钱谦益 《王奉尝
桓伊三弄 : 《晋书·桓伊传》:“﹝ 伊 ﹞善音乐,尽一时之妙…… 徽之 ( 王徽之 )便令人谓 伊 曰:‘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 伊 是时已贵显,素闻 徽之 名,便下车,踞胡牀,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据《神奇秘谱》载,琴曲《梅花三弄》即据此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