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心如意 : 形容心满意足,事情的发展完全符合心意。坏人坏事 : 有害于社会的人或事。欢欣若狂 : 形容高兴到了极点。乐不可支 : 支:撑住。快乐到不能撑持的地步。形容欣喜到极点。乐不思蜀 : 很快乐
称心如意 : 形容心满意足,事情的发展完全符合心意。
坏人坏事 : 有害于社会的人或事。
欢欣若狂 : 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乐不可支 : 支:撑住。快乐到不能撑持的地步。形容欣喜到极点。
乐不思蜀 : 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乐以忘忧 : 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形容非常快乐。
乐不可言 : 快乐到了极点,没法用语言来表达。
乐在其中 : 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乐而忘返 : 非常快乐,竟忘记回家。形容沉迷于某种场合,舍不得离开。
令人喷饭 : 形容事情或说话十分可笑。
令人捧腹 : 捧腹:捂着肚子。让人捂着肚子。形容笑得很厉害。
满面春风 : 春风:指笑容。比喻人喜悦舒畅的表情。形容和蔼愉快的面容。
满袖春风 : 衣袖飘曳生风。形容十分得意。
眉飞色舞 : 色:脸色。形容人得意兴奋的样子。
拍手称快 : 快:痛快。拍掌叫好。多指正义得到伸张或事情的结局使人感到满意。
破涕为笑 : 涕:眼泪。一下子停止了哭泣,露出笑容。形容转悲为喜。
普天同庆 : 天下的人或全国的人共同庆祝。
人心大快 : 快:痛快。指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
忍俊不禁 : 忍俊:含笑;不禁:无法控制自己。指忍不住要发笑。
赏心乐事 : 赏心:心情欢畅。欢畅的心情,快乐的事情。
赏心悦目 : 悦目:看了舒服。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
手舞足蹈 : 蹈:顿足踏地。两手舞动,两只脚也跳了起来。形容高兴到了极点。也指手乱舞、脚乱跳的狂态。
率土同庆 : 犹言普天同庆。天下的人或全国的人共同庆祝。
双喜临门 : 指两件喜事一齐到来。
遂心如意 : 犹言称心如意。亦作“遂心满意”、“遂心快意”。
遂心满意 : 形容心满意足,事情的发展完全符合心意。同“遂心如意”。
遂心快意 : 形容心满意足,事情的发展完全符合心意。同“遂心如意”。
天伦之乐 : 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泛指家庭的乐趣。
童心未泯 : 指年岁虽大而犹存天真之心。
忘其所以 : 指因过分兴奋或得意而忘了应有的举止。
喜从天降 : 喜事从天上掉下来。比喻突然遇到意想不到的喜事。
喜不自胜 : 胜:能承受。喜欢得控制不了自己。形容非常高兴。
喜形于色 : 形:表现;色:脸色。内心的喜悦表现在脸上。形容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喜气洋洋 : 洋洋:得意的样子。充满了欢喜的神色或气氛。
喜行于色 : 高兴显现在脸上。
喜笑颜开 : 颜开:脸面舒开,指笑容。形容心里高兴,满面笑容。
喜逐颜开 : 逐:追随;颜:脸面,面容。形容十分喜悦,满脸笑容。
相得甚欢 : 得:投合。形容双方相处融洽,非常快乐。
笑容满面 : 满脸洋溢着喜笑的容颜。形容内心欣喜、满脸和悦的神态。
笑逐颜开 : 逐:追随;颜:脸面,面容;开:舒展开来。笑得使面容舒展开来。形容满脸笑容,十分高兴的样子。
醉吐车裀 : 同“ 醉吐相茵 ”。
清 宋琬 《奉和孙北海先生元韵》:“平生故吏 彭宣 在,醉吐车裀忆往时。”
踢雪乌骓 : 良马名。以其四蹄皆白、通身乌黑,故名。《水浒传》第五五回:“﹝ 呼延灼 ﹞便从中军舞起双鞭,纵坐下那匹御赐踢雪乌騅,咆哮嘶喊,来到阵前。”参见“ 踏雪马 ”。
醉倒马杓 : 形容喝醉了酒,糊糊涂涂的样子。 梁斌 《红旗谱》十一:“又从人群里蹦出一个人,醉倒马杓地走上来。”
踢里拖落 : 象声词。 魏巍 《在风雪里》:“大衣拖着地,踢里拖落地走着。”
踢踢绊绊 : 行走跌撞貌。 莫应丰 《竹叶子》:“五十九岁的 冬至 二爹摸黑走进门,踢踢绊绊来到 张树基 床前。”
醉倒山公 : 典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山季伦 为 荆州 ,时出酣畅,人为之歌曰:‘ 山公 时一醉,径造 高阳池 ,日莫倒载归,茗艼无所知。’”后以“醉倒山公”形容酒醉。 宋 辛弃疾 《乌夜啼·山行约范廓之不至》词:“江头醉倒
遵本舍末 : 谓遵循富国强兵的根本之道而舍弃浮华伪杂的末务。 南朝 梁 江淹 《萧太尉上便宜表》:“虽儒 墨 异学,名法各治,至於遵本捨末,其概一也。”
醇醇闷闷 : 浑浑噩噩神志不清的样子。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二》:“为令者有八难:……醇醇闷闷,见为无奇,而奸駔蜚语,据以为实,三也。”
醉杨妃色 : 粉红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二回:“外国床上,掛了湖色縐纱外国式的帐子,罩着醉杨妃色的顾綉帐檐。” 张友鹤 校注:“醉杨妃色,粉红色。”
醉态蒙眬 : 醉后神志迷糊,两眼半开半闭的样子。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董生》:“﹝女﹞笑曰:‘何如?醉态矇矓,不知伊何,遂诬妄若此。’”
踢嚓咯嚓 : 象声词。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五段:“这一来,洋镐抡的欢起来,踢嚓咯嚓,光见地面直冒火星。”
醉涂司命 : 民间年终祭灶神的一种习俗。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十二月﹞二十四日, 秋鸿 来,亦留住宿,观祀灶。 秋鸿 乃留诗曰:‘醉涂司命欲朝天,爆竹声中惜逝川。’”参见“ 醉司命 ”。
醉眼蒙眬 : 酒醉后眼睛迷糊的样子。 元 曾瑞 《留鞋记》第二折:“醉眼矇矓唤不开,一枕南柯懒觉来。”亦作“ 醉眼朦腾 ”、“ 醉眼朦朧 ”。 元 白朴 《青杏子·咏雪》套曲:“醉眼朦腾问 小蛮 ,多管是南轩蜡梅绽。” 元 姚燧 《蟾宫曲》:“綺罗
醋浸曹公 : 醋梅的谑称。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讥谑》:“ 吴 人多谓梅子为‘曹公’,以其尝望梅止渴也。又谓鹅为‘右军’。有一士人遗人醋梅与燖鹅,作书云:‘醋浸曹公一甏,汤燖右军两隻,聊备一饌。’”
醇醇实实 : 淳厚朴实。 梁斌 《红旗谱》二四:“人们见他两人醇醇实实,庄稼百姓样子,都扭过头来,睁着大眼睛看。”
镇殿将军 : 古时朝廷新年朝会时立于殿角的武装侍卫。选身躯高大者担任。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元旦朝会》:“正旦大朝会,车驾坐 大庆殿 ,有介胄长大人四人立于殿角,谓之‘镇殿将军’。”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大汉》:“国朝镇殿将军,募选身躯长大异
题名乡会 : 宋 代进士及第,各集同乡于佛寺,列书姓名,以资纪念,谓之题名乡会。 宋 赵昇 《朝野类要·题名》:“进士及第,各集乡人于佛寺,作题名乡会,此起于 唐 之 慈恩寺塔 也。若官司州县厅事,各立题碑者,盖备遗亡尔。”
颛顼之虚 : 二十八宿中虚宿的别名。《尔雅·释天》:“顓頊之虚,虚也。”《左传·昭公十年》:“今兹岁在顓頊之虚。” 杜预 注:“顓頊之虚,谓玄枵。” 孔颖达 疏:“北方三次以玄枵为中。玄枵次有三宿,又虚在其中。以水位在北,顓頊居之,故谓玄枵虚星为顓頊之虚
颙颙卬卬 : (1).形容体貌庄重恭敬,气概轩昂。《诗·大雅·卷阿》:“顒顒卬卬,如圭如璋,令闻令望。” 毛 传:“顒顒,温貌。卬卬,盛貌。” 郑玄 笺:“王有贤臣,与之以礼义相切瑳,体貌则顒顒然敬顺,志气则卬卬然高朗。”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
飘飘拽拽 : 形容飘拂拖带的样子。《红楼梦》第一○九回:“﹝ 妙玉 ﹞拴着秋香色的丝绦;腰下繫一条淡墨画的白綾裙;手执麈尾、念珠。跟着一个侍儿,飘飘拽拽的走来。”
镇神头势 : 即镇神头。《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以一着解两征,至今棋谱中传下镇神头势。”参见“ 镇神头 ”。
醉吟先生 : (1). 唐 白居易 的别号。《新唐书·白居易传》:“居官輒病去,遂无功名意……自号 醉吟先生 。” 宋 王谠 《唐语林·赏誉》:“ 大中 末,諫官献疏,请赐 白居易 諡。上曰:‘何不读《醉吟先生墓表》?’卒不赐諡。”
(2). 唐
题目正名 : 戏曲用语。 元 明 杂剧和南戏的剧情提要。通常在结尾处用一联或二联对句,概括全剧主要关目,用末句写出此剧的全名,而此句的末三字或四字多为此剧的简称。如 马致远 《汉宫秋》,其结尾对句是“沉黑江 明妃 青塚 恨,破幽梦孤鴈 汉 宫秋”;又 如
靠身文书 : 指自愿投靠官宦人家充当奴仆而立的卖身文契(有的即使不要身价,也要立文契)。《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小人们商议,不如教他写一纸靠身文书,方纔妥贴。”
飘风过雨 : 已经过去的风雨。 明 李贽 《初潭集·夫妇一·丧偶》:“回视向者择配之审,合聚之难,苦切之痛,欢乐之极,如飘风过雨,虽影响无復有者。”
镇山太岁 : 喻指强横凶恶之人。《红楼梦》第五五回:“刚刚的倒了一个‘巡海夜叉’,又添了三个‘镇山太岁’。”
髯须主簿 : 见“ 髯鬚主簿 ”。
亦作“髥鬚主簿”。
羊的别称。 晋 崔豹 《古今注·鸟兽》:“羊一名髥鬚主簿。”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二引作“髯须主簿”。亦省称“ 髯主簿 ”。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下:“羊一名髯主簿。”
颜歜抱璞 : 战国 齐 人 颜斶 ,隐居不仕。尝说 齐宣王 礼贤下士, 宣王 悦服,请致弟子之礼,许以富贵。 斶 辞去,愿得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见《战国策·齐策四》。 颜歜 即 颜斶 。后用以指隐逸生涯。《后汉书·蔡邕传
鹞子翻身 : 武术、杂技身段的一种。谓身体悬空翻转,轻捷如鹞之旋飞。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树长竿於庭,高可三丈,一人攀缘而上,舞蹈其颠,盘旋上下,有鷂子翻身、金鸡独立、钟馗抹额、玉兔捣药之类。”《荡寇志》第七六回:“ 丽卿 得了势
髯鼎升遐 : 典出《史记·封禅书》:“ 黄帝 采 首山 铜,铸鼎於 荆山 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鬚下迎 黄帝 。 黄帝 上骑,羣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餘人,龙乃上去。”后以“髯鼎升遐”谓皇帝仙逝。 明 吾丘瑞 《运甓记·发兵助温》:“尀耐宫车晏驾,不得叨陪顾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