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声粗气 : 指人说话嗓门很粗。带水拖泥 : ①形容泥泞难行。②比喻不顺利或不干脆。现多作“拖泥带水”。断断续续 : 时断时续地接连下去。锋芒逼人 : 锋:刀锋;芒:枪头。比喻言词锋利,给人以威胁。顾
粗声粗气 : 指人说话嗓门很粗。
带水拖泥 : ①形容泥泞难行。②比喻不顺利或不干脆。现多作“拖泥带水”。
断断续续 : 时断时续地接连下去。
锋芒逼人 : 锋:刀锋;芒:枪头。比喻言词锋利,给人以威胁。
顾后瞻前 : 顾:回头看;瞻:向前看。看看前面,又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好声好气 : 形容语调柔和,态度温和。
毫不犹豫 : 毫:一点儿;犹豫:迟疑,拿不定主意。一点儿也不迟疑。
疾言厉色 : 疾:急速。说话急躁,脸色严厉。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
尖酸刻薄 : 说话带刺,待人冷酷。
娇声娇气 : 形容说话娇滴滴的声气。
口若悬河 : 若:好像;悬河:激流倾泻。讲起话来滔滔不绝,像瀑布不停地奔流倾泻。形容能说会辨,说起来没个完。
冷嘲热讽 : 冷:不热情,引伸为严峻;热:温度高,引伸为辛辣。用尖刻辛辣的语言进行讥笑和讽刺。
理直气壮 : 理直:理由正确、充分;气壮:气势旺盛。理由充分,说话气势就壮。
模棱两可 : 模棱:含糊,不明确;两可: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指不表示明确的态度,或没有明确的主张。
拿腔做势 : 腔:说话的腔调;势:姿态。装模作样,装腔作势
南腔北调 : 原指戏曲的南北腔调。现形容说话口音不纯,搀杂着方言。
徘徊不定 : 在难于接受的或同样紧迫的两者之间作出抉择时为难犹豫。
舌剑唇枪 : 舌如剑,唇象枪。形容争辩激烈,言词锋利,针锋相对,各不相让。
声色俱厉 : 声色: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厉:严厉。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
温柔敦厚 : 温柔:温和柔顺;敦厚:厚道。原指态度温和,朴实厚道。后也泛指待人温和宽厚。
瓮声瓮气 : 形容声音粗大低沉。
细声细气 : 形容声音柔软轻细。
弦外之音 : 原指音乐的余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
言外之意 : 指有这个意思,但没有在话里明说出来。
野调无腔 : 野:粗野;无腔:没有规矩。形容言行放肆,没有礼貌。
一波三折 : 波:指书法中的捺;折:指写字时转笔锋。原指写字的笔法曲折多变。现比喻文章的结构起伏曲折。也比喻事情进行中意外的变化很多。
义正词严 : 义:道理。词:言辞。道理正当公允,严肃的措词。亦作“义正辞严”、“辞严义正”、“辞严意正”、“词严理正”、“正义严辞”。
抑扬顿挫 : 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阴阳怪气 : 形容态度怪癖,冷言冷语,不可捉摸。
优柔寡断 : 优柔:犹豫不决;寡:少。指做事犹豫,缺乏决断。
油腔滑调 : 形容说话轻浮油滑,不诚恳,不严肃。
犹豫不决 : 犹豫:迟疑。拿不定主意。
语重心长 : 话深刻有力,情意深长。形容对人真诚的劝告或忠告。
斩钉切铁 : 比喻坚定不移或果断利落。亦比喻雄健有力。同“斩钉截铁”。
斩钉截铁 : 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斩钢截铁 : 比喻干脆利落,坚决果断。
沾泥带水 : 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办事不干脆。
直截了当 : 形容说话做事爽快、干脆。
直接了当 : 了当:干脆,爽快。形容说话做事爽快、不绕弯子
装腔作势 : 拿腔拿调,故意做作想引人注意或吓唬人。
案户比民 : 清理户籍和人口。《后汉书·礼仪志中》:“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餔之以糜粥。”
殷殷阗阗 : 众盛貌。 唐 欧阳詹 《回鸾赋》:“蒙笼焉虹霓之縈仪凤,髣髴焉江雾之送游龙,若夷若夏,乃愚乃贤,振振駢駢,殷殷闐闐。”
桑苏西宫 : 意译“无愁宫”。普鲁士王国国王的夏宫。位于德国波茨坦。建于18世纪中叶。以其豪华建筑装饰和宫前阶梯形花园而著称。1945年《波茨坦协定》签订于此。
桑杯石鼎 : 指木碗瓦锅。形容生活俭朴。 北周 庾信 《周柱国大将军长孙俭神道碑》:“居常服玩,或以布被松牀;盘案之间,不过桑杯石鼎。”
殷殷轸轸 : 盛大众多貌。 汉 扬雄 《羽猎赋》:“徽车轻武,鸿絧緁猎,殷殷軫軫,被陵缘岅,穷夐极远者,相与列乎高原之上。”
桥箭累弦 : 矫正箭矢,系上弓弦。指作战的准备工作。桥,通“ 矫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今天下锻甲砥剑,桥箭累弦,转输运粮,未见休时,此天下之所共忧也。”《汉书·徐乐传》作“矫箭控弦”。
桓山之泣 : 谓家人离散的悲痛。《梁书·元帝纪》:“惵惵黔首,路有衔索之哀;蠢蠢黎民,家陨 桓山 之泣。”亦作“ 桓山之悲 ”。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北面事亲,别舅摛《渭阳》之咏;堂上养老,送兄赋 桓山 之悲,皆大失也。”参见“ 桓山鸟
桃花年命 : 犹桃花命。《花月痕》第三回:“萍梗生涯悲碧玉,桃花年命写红笺。”
泰山府君 : 指 泰山 神。俗称 东岳大帝 。 魏 晋 以来,道教传说人死魂皆归 泰山 ,以 泰山 神为地下之主。旧时各地有东岳庙祀 泰山 神。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四:“﹝ 胡母班 ﹞曾至 泰山 之侧,忽于树间逢一絳衣騶,呼 班 云:‘ 泰山
氤氤氲氲 : 烟云或气体极盛貌。 唐 韦执中 《白云无心赋》:“氤氤氲氲,或聚或分,其散也气,其兴也云。” 明 高明 《琵琶记·丹陛陈情》:“合殿里只闻得一阵氤氤氲氲,非烟非雾,扑鼻的御炉香。”
浣衣菲食 : 谓衣食节俭。 宋 苏轼 《刘夫人墓志铭》:“性不蓄财,浣衣菲食以终其身。”
桑榆之礼 : 指乡党序齿尊老之礼仪。 唐 欧阳詹 《泉州刺史席公宴邑中赴举秀才于东湖亭序》:“后一日,遂有 东湖亭 之会。公削桑榆之礼,执宾主之仪,揖让升堂,雍容就筵。”
桑上寄生 : (1).即桑寄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四·桑上寄生》:“此物寄寓他木而生,如鸟立於上故曰寄生、寓木、蔦木。俗呼为寄生草。寄生高者二、三尺,其叶圆而微尖,厚而柔,面青而光泽,背淡紫而有茸。人言 川 蜀 桑多,时有生者。”参见“ 桑
浪蘂浮花 : 指寻常花草。 宋 苏轼 《次韵王廷老退居见寄》之一:“浪蘂浮花不辨春,归来方识岁寒人。”比喻妓女。 元 无名氏 《鸳鸯被》第二折:“你在我根前,无那半星儿实话……你看我恰便似浪蘂浮花。”参见“浮花浪蘂”。
流水作业 : 一种组织生产的方式。把整个生产过程划分若干个不同工序,按顺序像流水似地不断进行。 徐迟 《在高炉上》:“我们在高炉周围搭起五层架子,让七八百工人在上面进行立体的流水作业。”
流星报马 : 古代指通讯兵。《水浒传》第九九回:“两日流星报马,将羽书雪片也似报来。”亦省作“ 流星马 ”。《三国演义》第五回:“守关将士,差流星马往 洛阳 丞相府告急。”
浴兰令节 : 即端午节。 宋 吴自牧 《梦粱录·五月》:“﹝五月﹞五日重午节,又曰‘浴兰令节’。”
浪漫主义 : ◎ (1) [romanticism]
(2) 文学艺术上的一种创作方法,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不切实际的或传奇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
(3) 浪漫主义运动的某一方面(如伤感主义、尚古主义或中世纪精神)
|||
桠桠叉叉 : 歧出错杂貌。 鲁迅 《彷徨·幸福的家庭》:“他觉得头里面很胀满,似乎椏椏叉叉的被木柴填满了,五五二十五,脑皮质上还印着许多散乱的亚剌伯数字。”
流火之乌 : 武王 伐 纣 时预兆王朝勃兴的赤乌。 宋 苏舜钦 《符瑞》:“ 尧 、 舜 、 禹 、 汤 、 文 、 武 ,皆以正德为受命之符,至於‘陈大电、大虹、巨迹、白狼、流火之乌,皆诡譎阔诞,其可羞也。’所言大概如此。”参见“ 流火 ”。
海上逐臭 : 典出《吕氏春秋·遇合》:“人有大臭者,其亲戚、兄弟、妻妾、知识,无能与居者,自苦而居海上。海上人有説其臭者,昼夜随之而弗能去。”后用以喻人嗜好怪僻。
浮石沈木 : 亦作“ 浮石沉木 ”。
喻是非颠倒。 汉 陆贾 《新语·辨惑》:“夫众口之毁誉,浮石沉木,羣邪所抑,以直为曲。”《三国志·魏志·孙礼传》:“窃闻众口鑠金,浮石沉木,三人成市虎,慈母投其杼。”沉,一本作“ 沉 ”。 清 钱谦益 《王奉尝
桓伊三弄 : 《晋书·桓伊传》:“﹝ 伊 ﹞善音乐,尽一时之妙…… 徽之 ( 王徽之 )便令人谓 伊 曰:‘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 伊 是时已贵显,素闻 徽之 名,便下车,踞胡牀,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据《神奇秘谱》载,琴曲《梅花三弄》即据此改
海州常山 : 即臭梧桐。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辛亥游录二》:“沿堤有木,其叶如桑,其华五出,筒状而薄赤,有微香,碎之则臭,殆海州常山类歟?”
流腔流调 : 形容说话轻浮油滑。 沙汀 《一个秋天晚上》:“于是他就流腔流调,但却自命风流地同她说起来了。”
浮花浪蘂 : 亦作“ 浮花浪蕊 ”。
1.寻常花草。 唐 韩愈 《杏花》诗:“浮花浪蘂镇长有,纔开还落瘴雾中。” 宋 苏轼 《贺新郎·夏景》词:“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蘂都尽,伴君幽独。”
(2).比喻轻浮的人。 宋 周邦彦 《玲珑四犯》词:
流行歌曲 : ◎ [popular song] 一般流行时期不长但受到广泛欢迎和易于演唱和记忆的歌曲
|||
在一定时期内为广大群众喜爱而广泛传唱的歌曲。 老舍 《茶馆》第三幕:“咱们哪,全叫流行歌曲跟《纺棉花》给顶垮喽!”
海客乘槎 : 浮海通天的传说。出自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十:“旧説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於查上,多齎粮,乘槎而去。” 唐 刘知几 《史通·采撰》:“海客乘槎以登汉, 姮娥 窃药以犇月。”
海盟山呪 : 犹言海誓山盟。 明 梁辰鱼 《醉太平·暮愁闺怨》套曲:“海盟山呪,都随一江逝水东流。”
浣花草堂 : 即 杜甫草堂 。位于 成都市 浣花溪 畔,故名。 唐 杜甫 《从事行赠严二别驾》诗:“ 成都 乱罢气萧索, 浣花草堂 亦何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