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 : 曾:曾经;几何:若干、多少。才有多少时候。指没过多久。促膝谈心 : 促:靠近;促膝:膝碰膝,坐得很近。形容亲密地谈心里话。动之以情 : 用感情来打动他的心。对床风雨 : 指亲友或兄弟久别
曾几何时 : 曾:曾经;几何:若干、多少。才有多少时候。指没过多久。
促膝谈心 : 促:靠近;促膝:膝碰膝,坐得很近。形容亲密地谈心里话。
动之以情 : 用感情来打动他的心。
对床风雨 : 指亲友或兄弟久别重逢,在一起亲切交谈。同“对床夜雨”。
对床夜雨 : 指亲友或兄弟久别重逢,在一起亲切交谈。
风雨连床 : 指兄弟或亲友久别后重逢,共处一室倾心交谈的欢乐之情。同“风雨对床”。
各抒己见 : 抒:抒发,发表。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互通有无 : 通:往来。拿出自己多余的东西给对方主,与之进行交换,以得到自己所缺少的东西。
久别重逢 : 指朋友或亲人在长久分别之后再次见面。
侃侃而谈 : 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眉目传情 : 用眼色传递情意。多用于男女之间。
目交心通 : 以眼色传情,心中相互沟通。
男耕女织 : 封建社会中的小农经济,一家一户经营,男的种田,女的织布。指全家分工劳动。
齐头并进 : 多方面同时前进。多形容几件事情或几项工作同时进行。
巧舌如簧 : 舌头灵巧,象簧片一样能发出动听的乐音。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切磋琢磨 : 将骨、角、玉、石加工制成器物。比喻学习或研究问题时彼此商讨,互相吸取长处,改正缺点。
情同骨肉 : 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形容关系密切如一家人。
求同存异 : 求:寻求;存:保留;异:不同的。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
取长补短 : 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泛指在同类事物中吸取这个的长处来弥补那个的短处。
劝善规过 : 比喻勉励学好,规劝改正错误。
人世沧桑 : 比喻人间世事变化很大。
日出而作 : 作:劳动。太阳出来就出去劳动。指古人纯朴简单的劳动生活。
舌战群儒 : 舌战:激烈争辩;儒:指读书人。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滔滔不绝 : 滔滔:形容流水不断。象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
天花乱坠 : 传说梁武帝时有个和尚讲经,感动了上天,天上纷纷落下花来。形容说话有声有色,极其动听(多指夸张而不符合实际)。
同心协力 : 心:思想;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通功易事 : 分工合作,互通有无,拿多余的换没有的。
投桃报李 : 意思是他送给我桃儿,我以李子回赠他。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
娓娓而谈 : 连续不倦地谈论着。
循循善导 : 循循:有次序的样子;善:善于;导: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
夜雨对床 : 指亲友或兄弟久别重逢,在一起亲切交谈。
有无相通 : 互通有无,互相接济。
仗义执言 : 直言:直接说出来。为了正义说公道话。指能伸张正义。
悲欢离合 : 悲伤、欢乐、离散、聚会。泛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心情。
不分彼此 : 彼:那,对方;此:这,我方。不分这个和那个。形容关系密切,交情深厚。
推心置腹 : 把赤诚的心交给人家。比喻真心待人。
休戚相关 : 休:欢乐,吉庆;戚:悲哀,忧愁。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引经据典 : 引用经典中的话作为立论的根据。
促膝长谈 : 促,靠近。促膝,膝碰膝,坐得很近。
滴羞笃速 : 颤抖貌。 元 费唐臣 《贬黄州》第二折:“冻的箇立钦钦穉子滴羞篤速战。” 元 杨梓 《霍光鬼谏》第一折:“气的我手儿脚儿滴羞篤速战。” 元 张国宾 《薛仁贵》第三折:“諕的我心儿胆儿,急獐拘猪的自昏迷,手儿脚儿滴羞篤速的似呆痴。”
旗扁银两 : 清 制,发给新中式举人、进士树旗立匾于宅门的银两。《清会典事例·礼部·贡举》:“乡、会试中式人员,应得旗扁银两及表里缎疋,应照举人、进士例给予。”
滴零搭拉 : 衣服破旧的样子。《三侠五义》第十回:“然后拿出一顶半零不落开花儿的帽子,与四爷戴上;又拿一件滴零搭拉的破衣,与四爷穿上。”
滴溜嘟噜 : 形容旋转或流动。《三侠五义》第二一回:“见他约有二旬年岁,生的甚是俏丽,两个眼睛滴溜嘟嚕的乱转,已露出是个不良之辈了。”
滴羞跌屑 : 同“ 滴羞篤速 ”。
元 郑廷玉 《后庭花》第二折:“今日今日羞辱,不由我滴羞跌屑怕怖。” 明 康海 《中山狼》第二折:“把一个骨碌碌的车儿止不住疋丢扑荅的拍,却教俺战篤篤的魂儿早不觉滴羞跌屑的骇。”
滴溜当啷 : 不断下滴貌。《1957年曲艺选·卖肥猪》:“嗬,泥洼里躺着一只肥猪像牛犊,不由他呱叽呱叽二片嘴,口水滴溜当啷颗颗都像算盘珠。”
滴溜打拉 : 累赘拖沓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二回:“﹝他﹞把那腰带上面滴溜打拉佩带的东西,御了下来。”
漂亮朋友 : 长篇小说。法国莫泊桑作于1885年。退职的下级殖民军官杜洛阿回到巴黎后,当上了《法兰西生活报》的记者。他依靠招摇撞骗,特别是勾引上流社会妇女,走上了飞黄腾达的道路。最后娶了他的情妇、报业巨头瓦勒兑尔夫人的女儿为妻。
漏春和尚 : 柳树的别名。 宋 陶穀 《清异录·木》:“新栽柳树,必用泥固济其末,颇类比丘顶相。 元伯玉 宅前插柳,初春吐芽, 伯玉 曰:‘且得漏春和尚一一无恙。’盖取 子美 ‘漏泄春光有柳条’之句。”
滴滴打打 : 象声词。《儒林外史》第四七回:“亭子前四个吹手,滴滴打打的吹着,抬上街来。”
滴滴嗒嗒 : 象声词。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那些房子都是外头下雨,里头也下雨,外头雨停了好半天,里头还在滴滴嗒嗒。”
滴滴邓邓 : 步履不稳貌。 元 岳伯川 《铁拐李》第一折:“喫的来滴滴邓邓醉陶陶,门前哭罢门前笑,街头指定街头闹。”
滹沱麦饭 : 《后汉书·冯异传》载: 刘秀 称帝前,自 蓟 东南驰至 饶阳 无蒌亭 ,众皆饥疲。 冯异 上豆粥。及至 南宫 ,遇大风雨, 异 复进麦饭菟肩,因复渡 滹沱河 至 信都 。 刘秀 称帝后,诏赐 异 以珍宝衣服钱帛,曰:“仓卒 无蔞亭 豆粥,
滴滴搭搭 : 象声词。 田汉 《梅雨》:“ 潘顺华 :‘你瞧,雨下小了点啦。’ 阿巧 :‘小什么?还不是那样滴滴搭搭的。’” 叶圣陶 《四三集·寒假的一天》:“檐头滴滴搭搭挂下融雪的水来。”
熚熚烞烞 : 亦作“熚熚剥剥”。
象声词。《儒林外史》第十六回:“那火轰轰烈烈熚熚烞烞,一派红光,如金龙乱舞。”《水浒后传》第二回:“唤进嘍囉,背上衣包皮箱,寻把草,放起火来,熚熚剥剥的声响。”《水浒后传》第十一回:“那些竹笆连片烧去,熚熚剥剥,照天彻
演绎推理 : 通称演绎法。旧译“外籀”。由一般原理推演出特殊结论的一种推理。 孙犁 《澹定集·<文艺增刊>辟栏说明》:“一切从书本上寻章摘句,演绎推理而成的‘创作方法’不收。”
敲钉钻脚 : 方言。比喻把事说定,不能改变。沪剧《罗汉钱》第三场:“你这个媒人好厉害,还要敲钉钻脚吗!”
滴滴溜溜 : 水不断地下滴貌。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二:“﹝姑娘﹞回转头来,顺便把挑着的泼泼洒洒、滴滴溜溜的水桶换了换肩。”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六:“道旁柳树丛子里,惊起的家雀飞跃看,振动树枝,把枝叶上的露水滴滴溜溜地振落下来。”
牓门卖官 : 张榜公开标卖官爵。《三国志·魏志·董卓传》“故太尉 张温 时为卫尉” 裴松之 注引《傅子》:“ 灵帝 时牓门卖官,於是太尉 段熲 、司徒 崔烈 、太尉 樊陵 、司空 张温 之徒,皆入钱上千万下五百万以买三公。”
瑶想琼思 : 犹言美好而新奇的构思。 清 余集 《题<聊斋志异>》诗:“瑶想琼思十万言,残编剩有粉蟫痕。”
滴滴拉拉 : 象声词。 董均伦 等《菊二娘》:“眼看着,天变了,烟气腾腾的乌云漫了天,接着滴滴拉拉的下起雨来啦。”
漫漶支离 : 模糊残缺。 明 宋濂 《龙门子凝道记下·段干微》:“曰:‘ 金溪 之学何如?’曰:‘学不论心久矣, 陆氏 兄弟卓然有见於此,亦人豪哉……故登其门者,类皆紧峭英迈而无漫漶支离之病,惜乎力行功加而致知道闕,或者不无憾也。’”
潢池赤子 : 谓造反的百姓。语本《汉书·循吏传·龚遂》。《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端平元年》:“﹝ 乔行简 ﹞上疏曰:‘……万一兵兴於外,缀於强敌而不得休,潢池赤子,復有如 江 、 闽 、 东浙 之事,其将奈何!’” 明 沉璟 《义侠记·振旅》:“潢池赤子操
漂凉带刺 : 犹冷嘲热讽。 陈忠实 《信任》:“几天来, 罗虎 和几个四清运动挨过整的干部的子弟,漂凉带刺,一应一和,挖苦臭骂那些四清运动中的积极分子。”
熙朝瑞品 : 烟草的别称。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吃烟事述》:“ 崇禎 末, 嘉兴 徧处栽种,三尺童子莫不食烟。烟利厚,而喫燕声恶,民间卖者,题曰‘熙朝瑞品’,以讽官吏,使不究詰。”
熬熬煎煎 : 形容悲伤、难过。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靨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
碧落侍郎 : (1).传说中的仙官名。 唐 冯贽 《记事珠·碧落侍郎》:“ 沉羲 为仙人所迎,见 老君 ,以金案玉盘赐之。后授官为碧落侍郎。” 宋 曾几 《避寇迁居郭内风雨凄然郑顾道饷酒》诗:“欲寻碧落侍郎去,遽沐 青州 从事来。”
(2).传说中
疑疑思思 : 疑虑的样子。《醒世姻缘传》第九八回:“ 周相公 再三的劝着姑夫,不肯做呈子,姑夫也疑疑思思的。”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八段:“ 郑超人 听了,疑疑思思不大相信。近来他心里一直挽着个疙瘩,左思右想也解不开。”
熬熬汲汲 : 形容心情焦忧急切。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书则不得笔法……画又迹不逮意,但以自娱。与夫熬熬汲汲,名利交战於胸中,不亦犹贤乎!”
獐耳细辛 : 药草名。即及己。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二·及己》:“及己名义未详。二月生苗,先开白花,后生叶三片,状如獐耳,根如细辛,故名獐耳细辛。”参见“ 及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