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打开 : 象“八”字那样,撇、捺向两边分开。原意是放着正路不走,却走歪门邪道。也形容门路很宽。八面玲珑 : 玲珑:精巧细致,指人灵活、敏捷。本指窗户明亮轩敞。后用来形容人处世圆滑,待人接物面面俱到
八字打开 : 象“八”字那样,撇、捺向两边分开。原意是放着正路不走,却走歪门邪道。也形容门路很宽。
八面玲珑 : 玲珑:精巧细致,指人灵活、敏捷。本指窗户明亮轩敞。后用来形容人处世圆滑,待人接物面面俱到。
百孔千疮 : 比喻毛病很多,问题严重,已经到了难以收拾的地步。
百家争鸣 : 指各种学术流派的自由争论互相批评。也指不同意见的争论。百家,这种观点的人或各种学术派别。鸣,发表见解。
百花齐放 : 形容百花盛开,丰富多彩。比喻各种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艺术自由发展。也形容艺术界的繁荣景象。
百依百顺 : 什么都依从。形容一切都顺从别人。
不三不四 : 指不正派,也指不象样子。
成千上万 : 形容数量很多。
垂涎三尺 : 涎:口水。口水挂下三尺长。形容极其贪婪的样子。也形容非常眼热。
低三下四 : 形容态度卑贱低下也指工作性质卑贱低下。
颠三倒四 : 三、四:表示杂乱。形容说话做事错杂紊乱。
丁一卯二 : 丁:通“钉”,这里指榫头;卯:器物上接榫头的孔眼。丁卯合位,一丝不差。形容确实、牢靠。
独一无二 : 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
二竖为虐 : 竖:小子;二竖:指病魔;虐:侵害。比喻疾病缠身。
发引千钧 : 一根头发系着千钧重的东西。比喻极危急。
挂一漏万 : 挂:钩取,这里指说到,提到;漏:遗漏。形容说得不全,遗漏很多。
横七竖八 : 形容纵横杂乱。
划一不二 : 指按照定价卖出,不打折扣。形容做事刻板。
季布一诺 : 季布:人名,很讲信用,从不食言。季布的承诺。比喻极有信用,不食言。
接二连三 : 一个接着一个,接连不断。
九九归一 : 归根到底。
九牛一毛 : 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大数量中极微小的数量,微不足道。
九牛二虎之力 : 比喻很大的力气。常用于很费力才做成一件事的场合。
九鼎大吕 : 九鼎:古传说,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是夏商周三代的传国之宝;大吕:周庙大钟。比喻说得话力量大,分量重。
举一反三 : 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两面三刀 : 比喻居心不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六神无主 : 六神:道家认为人的心、肺、肝、肾、脾、胆各有神灵主宰,称为六神。形容惊慌着急,没了主意,不知如何才好。
乱七八糟 : 形容无秩序,无条理,乱得不成样子。
略知一二 : 一二:形容为数不多。略微知道一点。
拍案惊奇 : 对奇异的事情拍着桌子惊叹。
七上八下 : 形容心里慌乱不安。
七七八八 : ①犹言差不多。②犹言零零碎碎,各式各样。
七嘴八舌 : 形容人多口杂。
七折八扣 : 比喻折扣很大,减掉了很多。
七手八脚 : 形容人多手杂,动作纷乱。
七情六欲 : 泛指人的喜、怒、哀、乐和嗜欲等。
七擒七纵 : 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七拼八凑 : 指把零碎的东西拼凑起来。引申为胡乱凑合。
七窍生烟 : 七窍:口和两眼、两耳、两鼻孔。气愤得好像耳目口鼻都要冒出火来。形容气愤到极点。
七零八落 : 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
酸不溜丢 : (1).形容讨厌的酸味。如:我不爱吃这种酸不溜丢的果子。
(2).旧时形容文人的迂腐。 欧阳予倩 《桃花扇》第一幕:“ 杨文聪 :我正是作媒来的。你看刚才那小伙子怎么样?还配得上你吧? 郑妥娘 :我才不喜欢那酸不溜丢的。”
鼻鼻齉齉 : 鼻塞不通,瓮声瓮气。 郭澄清 《大刀记》第十七章:“我听到你短不了一阵阵地咳嗽,说话也有点鼻鼻齉齉的,准是着风儿了。”
鹘城猿洞 : 同族聚居之处。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慈训》:“蚕丝未断,凤蜡犹红,盼不到鶻城猿洞,鷦鷯犹寄枯丛,翠帐还孤,蜗居谁共。”
雌没答样 : 方言。犹言没精打采。《醒世姻缘传》第四五回:“ 薛婆子 也甚是不好意思,看着 素姐 吃了两碗麵,雌没答样的家去了。”《醒世姻缘传》第七三回:“ 龙氏 纔合 薛三省 娘子雌没答样的往家去了。”
僸佅兜离 : 泛指我国古代少数民族音乐。《文选·班固<东都赋>》:“四夷间奏,德广所及,僸佅兜离,罔不具集。” 李善 注引《孝经钩命诀》:“东夷之乐曰佅,南夷之乐曰任,西夷之乐曰林离,北夷之乐曰僸。”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山高水长殿看烟火》:“上入座
鹘伶声嗽 : 宋 代南戏的别称。 明 徐渭 《南词叙录》:“﹝南戏﹞ 宣和 閒已滥觴。其盛行则自南渡,号曰‘永嘉杂剧’,又曰‘鶻伶声嗽’。”
骡马大会 : 地区间的定期交流骡、马等牲口的集市。 刘真 《春大姐》:“ 玉春 跟她娘谈话的第二天,是三月十八, 南村 骡马大会。” 柳青 《创业史》第二部第二四章:“到阴历二月初八 黄堡镇 骡马大会的时候,准备卖掉一些建社时接收的老弱牲口,新买几头精壮
韬晦奇才 : 指怀抱非常之才而隐匿不仕的人。 唐 朝征召贤士有“韜晦奇才”科。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朱放》:“ 贞元 二年,詔举韜晦奇才。詔下聘礼,拜左拾遗,不就。” 傅璇琮 校笺引 徐松 《登科记考》卷十二:“诸科一人。韜晦奇才科。 朱放 。”
鼻子下面 : 犹言鼻子底下。 刘波泳 《秦川儿女》第四六章:“他们跟着闹腾,无非还是为了鼻子下面那么一点点利益。”
鼻子底下 : 比喻很近的地方。 李国文 《冬天里的春天》第二章:“她说:‘就要在鬼子的鼻子底下,才让他们明白石湖支队的厉害。’”
劈哩叭啦 : 象声词。 叶文玲 《篱下》:“ 雅雅 火气冲天地边喊边叫,‘叭’的一声关了煤气,又劈哩叭啦的把门和窗子都打开了。”
劈破面皮 : 谓不讲情面。 元 马致远 《荐福碑》第四折:“谁承望老龙王劈破面皮,其实驱逼的我无存济。” 元 顾均泽 《愿成双·忆别》套曲:“到中秋左右还相会,见他时劈破面皮。”
鲛人泣珠 : 典出《洞冥记》:“﹝ 吠勒国 人﹞乘象入海底取宝,宿於鮫人之舍,得泪珠,则鮫所泣之珠也,亦曰泣珠。”后以“鮫人泣珠”谓神话传说中的鲛人能流出泪珠化作珍珠。《镜花缘》第二十回:“此地既无城郭,这些妇人都以桑林为居,以桑为食,又能吐丝,倒像鮫人
静因之道 : 战国 时期一部分道家的认识方法。认为心要保持虚静,并因应事物之理而偶合之,才能有正确的认识。《管子·心术上》:“是故有道之君,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
劈嗒拍嗒 : 象声词。 老舍 《骆驼祥子》十四:“﹝ 祥子 ﹞虽然汗珠劈嗒拍嗒的往下落,他还觉得自己不干净--心中那点污秽仿佛永远也洗不掉。”
劈劈拍拍 : 亦作“ 劈劈啪啪 ”。
象声词。爆裂、拍打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回:“两个差人来,拖了就走,到得堂上,不由分説的,劈劈拍拍打了一百板。” 洪深 《香稻米》第一幕:“焚化纸锭元宝,奠了酒,那爆竹的声音劈劈拍拍的好不响亮。” 林建征
嘻里牙蛇 : 方言。谓闹着玩的。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十三章:“叫你们放哨,你们只当是‘嘻里牙蛇’!人家的刀架到你们的乌颈上,你们还不知道做了冤死鬼!”
劈溜扑剌 : 象声词。 元 无名氏 《陈州粜米》第三折:“我也是个傻弟子孩儿,又不曾吃个,怎么两片口里劈溜扑剌的。”
劈哩啪啦 : 象声词。 欧阳予倩 《孔雀东南飞》第七场:“我母亲就常常骂我,说我讲起话来劈里啪啦好象打算盘。”《小说选刊》1981年第6期:“脑袋里嗡嗡地,尽是大会场上劈哩啪啦的掌声。”
劈里巴拉 : 象声词。 管桦 《烙饼》:“放机关枪一般劈里巴拉的算盘声里,人们计算了春耕、水利化,集肥的进度。”
劈头带脸 : 同“ 劈头劈脸 ”。
梁斌 《红旗谱》十二:“他一听就蹦了,把 老套子 的话劈头带脸盖过来,呲打得 冯贵堂 鼻子气儿不得出。”
劈留扑碌 : 象声词。 元 关汉卿 《哭存孝》第一折:“諕的你劈留扑碌走如飞。”
劈丢扑搭 : 象声词。 元 李直夫 《虎头牌》第一折:“眼脑又剔抽秃揣的慌,口角又劈丢扑搭的喷。”
劈里叭拉 : 象声词。《花城》1981年第4期:“劈里叭拉几鞭子,老乞丐拦着小乞丐,缩进墙角下,抱成一个小团团。”
劈丢扑冬 : 象声词。 元 尚仲贤 《柳毅传书》第二折:“将他来难移难动,没歇没空,廝推廝拥,劈丢扑鼕,水心里打沐桶。”
噂沓背憎 : 谓当面谈笑,背后憎恨。《诗·小雅·十月之交》:“噂沓背憎,职竞由人。” 郑玄 笺:“噂噂沓沓,相对谈语,背则相憎逐。”
嘻嘻嚷嚷 : 嬉笑喧哗。 许地山 《女儿心》:“﹝她们﹞一路上嘻嘻嚷嚷,已经来到山里。”
嘻嘻嗄嗄 : 嬉笑欢乐声。《西游记》第八三回:“ 行者 口里嘻嘻嗄嗄。”
墨敕斜封 : 用斜封下达的墨敕。 唐中宗 时权宠用事,任命官吏不遵制度,常由皇帝直接颁下敕书,用斜封付中书执行,时人称为斜封官。《旧唐书·后妃传上·中宗韦庶人》:“时 上官昭容 与其母 郑氏 及尚宫 紫氏 、 贺娄氏 树用亲党,广纳货赂,别降墨敕斜封授官
嘿嘿蚩蚩 : 亦作“ 嘿嘿痴痴 ”。
形容痴痴呆呆、闷声不响的样子。《豆棚闲话》第七则:“我们虽是 河 山带礪,休戚世封,不好嘿嘿蚩蚩,随行逐队。”《豆棚闲话》第八则:“你何苦闭着双眼,终日嘿嘿痴痴,坐在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