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感天地 : 形容极其哀痛,使天地都为之感动。哀天叫地 : 哀:悲哀。悲哀地呼天喊地。形容悲痛至极。拔地倚天 : 拔:突出,耸出。倚:倚傍,贴近。从地面突兀而起,贴近天际。比喻高大突出,气势雄伟。别有
哀感天地 : 形容极其哀痛,使天地都为之感动。
哀天叫地 : 哀:悲哀。悲哀地呼天喊地。形容悲痛至极。
拔地倚天 : 拔:突出,耸出。倚:倚傍,贴近。从地面突兀而起,贴近天际。比喻高大突出,气势雄伟。
别有天地 : 天地:境界。比喻另有一番境界。形容风景或艺术创作的境界引人入胜。
冰天雪地 : 形容冰雪漫天盖地。
不啻天地 : 不啻:无异于。无异于天地之别。比喻差别极大。
不知天高地厚 : 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深。形容骄狂无知。
补天柱地 : 修补天,支撑地。比喻伟大的功勋。
德配天地 : 指道德可与天地匹配。极言道德之高尚盛大。
地上天官 : 比喻社会生活繁华安乐。
地久天长 : 时间长,日子久。
地坼天崩 : 坼:开裂;崩:倒塌。地裂开,天崩塌。原指地震,后多比喻重大变故。
地老天荒 : 指经历的时间极久。
地平天成 : 平:治平;成:成功。原指禹治水成功而使天之生物得以有成。后常比喻一切安排妥帖。
地角天涯 : 比喻偏远的地方或相隔很远。
顶天立地 : 头顶云天,脚踏大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慨豪迈。
翻天覆地 : 覆:翻过来。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也指闹得很凶。
福地洞天 : 原为道家语,指神道居住的名山胜地。后多比喻风景优美的地方。
覆地翻天 : 指发生极大的事。也比喻亡国。
改天换地 : 彻底改变原来的面貌。指改造社会,改造自然。
感天动地 : 使苍天和大地为之感动。形容诚意感人至深。亦比喻使无情天地受感动。形容冤屈极大。
功盖天地 : 功;功绩;盖:压倒,胜过。功绩大,胜过天地。形容功劳极大。
黑天摸地 : 形容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
呼天抢地 : 抢地:触地。大声叫天,用头撞地。形容极度悲伤。
壶中天地 : 旧指道家悠闲清静的无为生活。
花天酒地 : 形容沉湎在酒色之中。花,指妓女。
欢天喜地 : 形容非常高兴。
昏天黑地 : 形容天色昏暗。也比喻社会黑暗混乱。
寂天寞地 : 比喻人没有能力或没有什么作为。
极天际地 : 形容十分高大。
际地蟠天 : 形容遍及天地间。
锦天绣地 : 形容房屋或其他环境布置得十分美观华丽。
惊天地泣鬼神 : 惊:震惊。使天地为之震惊,使鬼神为之哭泣。
惊天动地 : 惊:惊动;动:震撼。使天地惊动。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
经天纬地 : 经、纬:织物的竖线叫“经”,横线叫“纬”,比喻规划。规划天地。形容人的才能极大,能做非常伟大的事业。
荆天棘地 : 到处都是荆棘。形容困难重重,障碍极多。
九天九地 : 原指天上的最高层和地的最深处。后比喻两者相差极远。
跼天蹐地 : 跼:弯腰;蹐:前脚接后脚地小步走。天虽高,却不得不弯着腰;地虽厚,却不得不小步走。形容处境困窘,戒慎、恐惧之至。
开天辟地 : 古代神话传说:盘古氏开辟天地,开始有人类历史。后常比喻空前的,自古以来没有过的。
哭天喊地 : 提高嗓门又哭又叫。
魁星踢斗 : 魁星为北斗之一星,科举时代就魁字取象,塑造鬼举足踢斗之形,用以表示文运之兆。后又借以状骑马的姿势。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有飇骑数十,飞轡往来,逞弄解数,如双燕绰水、二鬼争环、隔肚穿鍼、枯松倒挂、魁星踢斗……踏梯望月之
鹊驾银河 : 俗传七夕鹊鸟架桥于银河以渡 牛郎 、 织女 。借指婚配。 清 蒲松龄 《八月为李大厅复孙俊服启》:“因而春行宝帐,赤绳自生前繫定,遂教鹊驾银河。”
鼠头鼠脑 : 犹言鬼头鬼脑。 骆宾基 《父女俩》:“她既厌烦叔公公 刘四 那种鼠头鼠脑的姿态,也不愿意再看见那个八十一岁的 刘子兴 的虚伪的脸像和恶毒的眼光了。”
鹊夜传枝 : 谓鹊鸟在夜间因受惊等因而转移所栖息的树枝。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四:“鹊夜传枝,月晕绕鑾,皆主有赦。”
嘀哩咕噜 : (1).形容东西滚动及其声音。如:筐子倒了,里面的苹果嘀哩咕噜滚了一地。如:楼上在弄什么,嘀哩咕噜这么响?2.形容急促慌乱的跑动。 刘真 《春大姐》:“可是这伙人象院子里的麻雀一样,分明照得准准地打下去,可是一下子都落了空,一个也没打住,嘀
僧自恣日 : 佛教以农历七月十五日为“僧自恣日”。此日僧众举罪悔过,无忌无隐,故称。也称佛欢喜日。参阅《翻译名义集·众善行法》。
嘈闲白夹 : 胡言乱语貌。《何典》第三回:“只见他面孔胀得緋红,身上火发火烧,嘴里嘈閒白夹,指手画脚的乱话。”
嘒管行车 : 唐 李商隐 《李贺小传》:“ 长吉 气絶,尝所居窗中,勃勃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声。”嘒管,形容管籥之声。后因以“嘒管行车”作为对文人才士死去的颂美之词。 宋 梅尧臣 《和宋次道奠石昌言舍人》:“金羈白马晓朝天,嘒管行车暮已传。” 宋
嘉议大夫 : 礼部尚书的别称。《元史·郭贯传》:“除礼部尚书,帝亲书其官阶曰嘉议大夫,以授有司。”参阅 清 梁章鉅 《称谓录·礼》。
僧伽罗磨 : 梵语的译音,意译“众园”。原指修建僧舍的基地,后指包括土地、建筑物在内的寺院的总称。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一:“僧伽蓝,旧译云村,此应讹也。正言僧伽罗磨,此云众园也。”
嘈嘈哜哜 : 象声词。形容声音杂乱。 茅盾 《子夜》六:“他们把疑问而嘲笑的眼光射到 范博文 身上,嘈嘈嚌嚌的在他身边擦过,把欢笑的声浪充满在空气中。”
嘉靖七子 : 指 明 嘉靖 年间的 李攀龙 、 王世贞 、 谢棒 、 宗臣 、 梁有誉 、 徐中行 、 吴国伦 等七位有名的文人。因其前尚有 李梦阳 等七人称前七子,故亦称后七子。参阅《明史·文苑传三》。
嘈嘈切切 : (1).象声词。形容重浊与轻细的乐器声错杂喧响。 唐 白居易 《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而竞发的喧嚣,抑扬的不齐,远近的杂沓,和乐器的嘈嘈切切,合成
嘎巴溜脆 : 嘎巴脆。《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她虽没咋呼,心里也没通,要不,她咋不象往常一样,爽爽快快地朝 老姜 点点头,眼睛一闪,嘎巴溜脆地说声:中,没问题!”参见“ 嘎巴脆 ”。
弊衣疎食 : 破旧的衣着,粗粝的饭食。谓生活清苦。《周书·柳虯传》:“弊衣疎食,未尝改操。”
厮迤厮逗 : 犹迤逗。挑逗,勾引。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不良的贱婢好难容,要砍了项上驴头,多应是你,廝迤廝逗,兀的般言语,怎敢着我咱左右?”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五:“谁知一句儿不中用,甚廝迤廝逗,把人调弄?”
嘑尔蹴尔 : 语出《孟子·告子上》:“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蹴尔,践踏貌。后以“嘑尔蹴尔”喻指无礼的、污辱性的施舍。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王述庵书》:“小省学政,职分本微,奉督抚如上司
噉香之质 :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上:“ 载 宠姬 薛瑶英 攻诗书,善歌舞,僊姿玉质,肌香体轻……﹝ 瑶英 之母 赵娟 ﹞生 瑶英 而幼以香啗之,故肌香也。”啗,食。后以“噉香之质”喻丽质。 清 钱谦益 《许夫人啸雪庵诗序》:“以 薛瑶 噉香之质
寥寥数语 : ◎ [in a nutshell;with a few mild comments] 非常简括地说
寥寥数语概括地说明了情况
奬勤罚懒 : 对工作勤恳或偷懒的人分别给以奖励或处罚。是改变分配中“吃大锅饭”现象的一项措拖。《人民日报》1984.5.24:“要教育职工遵守劳动纪律,坚持实行奖勤罚懒的制度。”
寡妇脸子 : 谓一脸苦相,没有欢快的表情。 曹禺 《雷雨》第一幕:“[ 鲁贵 ]:这次回来,你妈要还是那副寡妇脸子,我就当你哥哥的面上不认她,说不定就离了她,别看她替我养个女儿,外带来你这个倒楣蛋的哥哥。”
慢慢悠悠 : 犹慢吞吞。 水运宪 《祸起萧墙》:“他拎着一个暖水瓶,慢慢悠悠地走出办公楼,到水房去打开水。” 江波 《发生在一九八三年》一:“那男人再不说什么,若无其事地慢慢悠悠转过身。”
撁五挂四 : 谓接连不断。《红楼梦》第一回:“於是接二连三,撁五掛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
慢声慢气 : 形容说话声调和缓。 朱自清 《给<一个兵和他的老婆>的作者--李健吾先生》:“咱们得作家们,说起话来,老是斯斯文文得,慢声慢气得;有得更是扭扭捏捏,怪声怪气得。” 冯金堂 《挖塘》:“ 义民 慢声慢气说:‘ 国哥 ,有哪些困难你提出来嘛。’
滴修都速 : 同“ 滴羞篤速 ”。 元 无名氏 《替杀妻》第一折:“你未醉后人在言,你□的我手儿脚儿滴修都速战。”
:同“ 滴羞篤速 ”。 元 无名氏 《替杀妻》第三折:“我这里孜孜覷了,諕的扑扑心跳,好教我战战兢兢,滴脩都速,魄散魂消。”
撦鼓夺旗 : 形容作战勇敢。 元 郑光祖 《伊尹耕莘》第三折:“统雄兵劈面相持,驱貔虎撦鼓夺旗。” 元 关汉卿 《五侯宴》第三折:“亲传将令逞威风,撦鼓夺旗有谁同。” 元 高文秀 《襄阳会》第三折:“撦鼓夺旗千般勇,三停刀上血光飞。”
滴羞蹀躞 : 同“ 滴羞篤速 ”。
元 秦简夫 《赵礼让肥》第四折:“諕的我手脚儿滴羞蹀躞战篤速。” 元 关汉卿 《哭存孝》第一折:“则你那滴羞蹀躞身体,迷留没乱心肺,唬的劈留扑碌走如飞。”
斲雕为朴 : 亦作“斵彫为朴”。
见“ 斲雕为朴 ”。
亦作“ 斲琱为朴 ”。亦作“斲彫为朴”。亦作“斵彫为朴”。
谓去掉雕饰,崇尚质朴。亦谓斲理雕弊之俗,使返质朴。《史记·酷吏列传》:“ 汉 兴,破觚而为圜,斲雕而为朴。” 司马贞 索隐:“ 应劭
摔阔牌子 : 摆阔气。《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一回:“虽然未见得都做了札费,然而格外多赏些,摔阔牌子,也是他们旗人的常事。”
榼牙料嘴 : 斗嘴,争吵。古今杂剧本 元 无名氏《孟光女举案齐眉》第三折:“喒与你不班辈,自来不相会,走将来榼牙料嘴。”《元曲选·举案齐眉》作“磕牙料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