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兴夜寐 : 兴:起。早起晚睡。形容勤劳辛苦。晨炊星饭 : 清晨烧早饭,入夜才吃晚饭。形容早出晚归,整日辛勤劳苦。承星履草 : 头戴星光,脚踏草地。形容早出晚归辛勤劳作。持之以恒 : 持:坚持;恒:恒
晨兴夜寐 : 兴:起。早起晚睡。形容勤劳辛苦。
晨炊星饭 : 清晨烧早饭,入夜才吃晚饭。形容早出晚归,整日辛勤劳苦。
承星履草 : 头戴星光,脚踏草地。形容早出晚归辛勤劳作。
持之以恒 : 持:坚持;恒:恒心。长久坚持下去。
穿壁引光 : 穿:凿通;引:引进。凿通墙壁,引进烛光。形容家贫读书刻苦。
刺股读书 : 比喻刻苦攻读。
戴月披星 : 身披星星,头顶月亮。形容早出晚归,辛勤劳动,或日夜赶路,旅途辛苦。
发愤忘食 : 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废寝忘食 : 废:停止。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焚膏继晷 : 膏:油脂,指灯烛;继:继续,接替;晷:日光。点上油灯,接续日光。形容勤奋地工作或读书。
俛拾仰取 : 俛,同“俯”。指低头则必拾地上之物,仰首则必取树上之物。形容极其勤劳节俭。
攻苦食淡 : 攻:做;若:艰苦;淡:清淡。做艰苦的工作,吃清淡的食物。形容刻苦自励。
好学不倦 : 喜欢学习,不知疲倦。
鸡鸣而起 : 鸡叫时就起床。形容勤奋不怠。
俭以养德 : 节俭有助于养成质朴勤劳的德操。
将勤补拙 : 以勤奋弥补笨拙。
据鞍读书 : 在马背或驴背上读书。后多形容学习勤奋。
聚精会神 : 会:集中。原指君臣协力,集思广益。后形容精神高度集中。
克勤克俭 : 克:能够。既能勤劳,又能节俭。
克俭克勤 : 克:能够。既能勤劳,又能节俭。
埋头苦干 : 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
昧旦晨兴 : 指天不亮就起来。多形容勤劳或忧心忡忡难以入睡。昧旦,天将明未明;破晓。
民生在勤 : 人民的生计在于勤劳。
目不转睛 : 眼珠子一动不动地盯着看。形容注意力集中。
囊萤映雪 : 囊萤: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映雪读书。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牛角挂书 : 比喻读书勤奋。
胼手胝足 : 胼、胝:老茧。手脚上磨出老茧。形容经常地辛勤劳动。
胼胝手足 : 手脚上磨出老茧。形容经常地辛勤劳动。同“胼手胝足”。
起早贪黑 : 起得早,睡得晚。形容辛勤劳动。
勤能补拙 : 勤奋能够弥补不足。
勤学苦练 : 认真学习,刻苦训练。
勤学好问 : 勤奋学习,不懂的就问。比喻善于学习。
勤勤恳恳 : 形容勤劳踏实。也形容勤恳的样子。
日旰忘餐 : 旰:天色晚。形容工作勤劳,忘了时间,忘了吃饭。
手胼足胝 : 胼、胝:手掌、足底的老茧。手掌足底生满老茧。形容经常地辛勤劳动。
手足胼胝 : 胼、胝:手掌、足底的老茧。手掌足底生满老茧。形容经常地辛勤劳动。
夙兴夜寐 : 夙:早;兴:起来;寐:睡。早起晚睡。形容勤奋。
天道酬勤 : 天道:天理;酬:报;勤:勤奋。上天会酬报勤奋的人。指下了苦功夫必然会有成就。
韦编三绝 : 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闻鸡起舞 : 闻:听到。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三闾小玉 : 白芷的异名。 宋 陶穀 《清异录·药谱》:“三閭小玉,白芷。”
三从兄弟 : 同高祖所出的兄弟。《仪礼·丧服》“族昆弟” 唐 贾公彦 疏:“云族昆弟者,己之三从兄弟,皆名为族。”
三爵之罚 : 三杯酒的处罚。极言处罚之轻。 清 冯桂芬 《复应方伯论清丈第二书》:“罪止枷杖,若辈视如三爵之罚,且可代饮,毫不介怀。”
三个世界 : 指超级大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邓小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团长在联大特别会议上的发言》:“从国际关系的变化看,现在的世界实际上存在着互相联系又互相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个世界。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
三大改造 : 指一九五六年基本完成的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邓小平 《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三大改造完成以后,确实有一股势力、一股思潮是反社会主义的,是资产阶级性质的。”
三个面向 : 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人民日报》1984.5.6:“‘三个面向’要求我们在办学思想上摒弃一些旧的观念,在改革上进行一些新的探索,迈出新的步伐。”
三寸弱翰 : 指毛笔。 汉 扬雄 《答刘歆书》:“ 雄 常把三寸弱翰,齎油素四尺,以问其异语。”亦作“ 三寸弱管 ”。
三长善月 : 佛教谓农历正月、五月、九月为斋戒之月。于此三月尤须作善以要福。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上:“寅、午、戌月,世人多斋素,谓之‘三长善月’。其事盖出於佛书。云大海之内,凡有四洲,中国与四夷特 南赡部 一洲耳。天帝之宫有一镜,能尽见世间人之所
三十六物 : 佛教称人身有三十六种不净之物,如毛、发、爪、齿、泪、液、唾、屎、溺等。《百喻经·为王负机喻》:“﹝凡夫﹞后为烦恼所惑,三十六物,髮毛爪齿屎尿不浄,不以为丑;三十六物,一时都捉,不生惭愧,至死不捨。” 唐 澄观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三
三阳五输 : 同“ 三阳五会 ”。
《韩诗外传》卷十:“ 扁鹊 入砥鍼厉石,取三阳五输。”
三十有室 : 谓男子三十岁娶妻。《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孔丛子·论书》:“礼,丈夫三十而室。” 唐 白居易 《赠友》诗之五:“三十男有室,二十女有归。”
三支比量 : 古 印度 因明学的推理方法。因明法之宗、因、喻称三支。以因、喻论证宗,称比量。整个论证过程称三支比量。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名》:“辩説之道,先见其恉,次明其柢,取譬相成,物故可形,因明所谓宗、因、喻也。 印度 之辩,初宗,次因,次喻。(
三日成魄 : 谓月尽后三日乃有微光。《礼记·乡饮酒义》:“月者三日则成魄,三月则成时。” 孔颖达 疏:“谓月尽之后三日乃成魄。魄,谓明生傍有微光也。此谓月明尽之后而生魄,非必月三日也。”
三日曲水 : 指三月三日聚集在环曲水渠之旁进行的流觞宴饮活动。《晋书·束晳传》:“ 武帝 尝问 挚虞 三日曲水之义, 虞 对曰:‘ 汉章帝 时, 平原 徐肇 以三月初生三女,至三日俱亡,邨人以为怪,乃招擕之水滨洗祓,遂因水以汎觴,其义起此。’帝曰:‘必
三十六峯 : (1).在 河南省 登封县 少室山 ,上有三十六峰。 唐 李白 《赠嵩山焦炼师》诗序:“余访道 少室 ,尽登三十六峯。” 唐 高适 《别杨山人》诗:“不到 嵩阳 动十年,旧时心事已徒然。一二故人不復见,三十六峯犹眼前。”
(2).
三五之隆 : 三皇五帝之盛世。《汉书·郊祀志下》:“夫 周 秦 之末,三五之隆,已尝专意散财,厚爵禄,竦精神,举天下以求之矣。” 颜师古 注:“三谓三皇,五谓五帝。”
三方五氏 : 太平天囯 避“皇”及“上帝”讳,称三皇五帝为三方五氏。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英杰归真》:“噫,尔何不学之甚乎!三方五氏之称,恐是后人妄称。”
三五蟾光 : 农历十五夜的月光。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五·敬一主人诗》:“碧天如水夜初凉,三五蟾光满帝乡。”
三十六宫 : 极言宫殿之多。 汉 班固 《西都赋》:“离宫别馆,三十六所。” 唐 温庭筠 《郭处士击瓯歌》:“吾闻三十六宫花离离,软风吹春星斗稀。” 宋 辛弃疾 《酒泉子·无题》词:“三十六宫花溅泪,春声何处説兴亡。” 清 李渔 《玉搔头·奸图》
三十二相 : 佛教语。谓佛陀具有的三十二种不同凡俗的显著特征,与微细特征八十种“好”,合称“相好”。如足下安平、手指纤长、金色、丈光、身如师子、广长舌、绀青眼、顶成肉髻和眉间白毫等相。各经所举略有出入。详见《大智度论》卷四。 唐 欧阳詹 《福州南涧寺上
三大政策 : 指 孙中山 制定的联 俄 、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 毛泽东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二章第五节:“这种三民主义即是 孙中山 的三大政策,即联 俄 ,联共和扶助农工政策的三民主义。”
三上五落 : 谓动作忽上忽下。《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谁敢与爷爷做对?’众人不敢则声。那使棒的三上五落。”
三九相公 : 唐 郑畋 的绰号。 宋 曾慥 《类说》卷十二引《纪异记》:“ 郑畋 年十九赴举,凡十九年登第,又十九年入相,时号三九相公。”
三月三日 : 即上巳节。 汉 以前取农历三月上旬之巳日, 三国 魏 以后改用三月三日,不用上巳。见《晋书·礼志下》。《周礼·春官·女巫》“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 唐 贾公彦 疏:“一月有上巳,据上旬之巳而为祓除之事,见今三月三日水上戒浴是也。”《艺文类
三十晚上 : 即农历除夕。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除夕》:“京师谓除夕为三十晚上。”
三尺枯桐 : 三尺桐。 清 程先贞 《听张八娘弹琴》诗:“三尺枯桐七缕丝,开囊自拂秋云帕。”详“ 三尺桐 ”。
三十六郡 : 秦始皇 二十六年(公元前二二六年)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 裴駰 集解:“三十六郡者, 三川 、 河东 、 南阳 、 南郡 、 九江 、 鄣郡 、 会稽 、 潁川 、 碭郡 、 泗水 、
三世同爨 : 谓三代人在一起吃饭,和睦共处。 宋 王谠 《唐语林·德行》:“ 博陵 崔倕 ,緦麻亲三世同爨。”《元史·孝友传一·赵毓》:“ 赵毓 , 唐州 人。父 福 迁 郑 之 管城 。其先,三世同爨。”亦作“ 三世一爨 ”。《新唐书·崔邠传》:“
三十二天 : (1).佛教小乘有部称欲界十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为三十二天。《法苑珠林》卷五:“如《婆沙论》中説,天有三十二种,欲界有十,色界有十八,无色界有四,合有三十二天也。”
(2).道教称东南西北方各有八天,合称三十二天。 明 张九韶
三品蒭豆 : 精美的饲料。其值与三品官俸相等,故称。《新唐书·奸臣传上·李林甫》:“君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飫三品蒭豆;一鸣,则黜之矣。”亦省作“ 三品芻 ”。 清 林则徐 《驿马行》:“ 太行 神驥盐车驱,立仗无声三品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