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成语大全,成语词典,成语查询,古诗词大全「美猫成语网」加入收藏|设为主页
位置:成语查询 > 形容受欢迎受重视的成语_四字词语

形容受欢迎受重视的成语_四字词语

爱如己出 : 像对待亲生子女那样地爱护。爱人好士 : 爱护、重视人才。薄今厚古 : 薄:轻视,鄙薄;厚:优待,重视。重视古代,轻视现代。不可偏废 : 偏废:侧重一方,忽略另一方。指两方面都应同样重视,

爱如己出 : 像对待亲生子女那样地爱护。

爱人好士 : 爱护、重视人才。

薄今厚古 : 薄:轻视,鄙薄;厚:优待,重视。重视古代,轻视现代。

不可偏废 : 偏废:侧重一方,忽略另一方。指两方面都应同样重视,不能片面地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

不着边际 : 着:接触;边际:边界,边缘。挨不着边儿。多指说话空泛,不接触实际。

称贤荐能 : 称:称扬。指重视人才,推举贤能。

大有可观 : 指很值得看,很值得重视。

打入冷宫 : 打:与某些动词结合成为一个词,表示进行的意思;冷宫:古代皇帝把失宠的后妃软禁于冷僻宫内。比喻人不被重视或把事情搁置一边。

道旁苦李 : 比喻不被重视的人。

等闲视之 : 等闲:寻常,一般。把它看成平常的事,不预重视。

惇信明义 : 惇:重视;信:诚实。重视信实,明白理义。

耳边之风 : 耳旁之风,一吹而过。比喻不重视,听了不放在心上的话。

放在眼里 : 指重视,看得起。

覆酱烧薪 : 指著作无价值或不受重视。

岗头泽底 : 唐代极重视世族,崔、卢、李、郑为甲门四姓,称卢氏为岗头卢,李氏为泽底李。泛称豪门世族。

贵耳贱目 : 重视传来的话,轻视亲眼看到的现实。比喻相信传说,不重视事实。

贵而贱目 : 比喻相信传说,不重视事实。

过耳春风 : 经过耳边的春风。比喻听话的人不重视,或认为不值得听。

毫不在意 : 丝毫不在乎或不介意。

耗子尾巴 : 耗子尾巴没有肉。比喻没有多大好处,不值得重视。

河汉吾言 : 河汉:银河,比喻言论虚夸迂阔,不着边际;斯:这。把这话看作不实的言论,不重视。

河汉予言 : 河汉:银河,比喻言论虚夸迂阔,不着边际。把这话看作不实的言论,不重视。

红得发紫 : 形容一个人走红,受重视到了过分的程度。

厚今薄古 : 厚:推崇,重视;薄:轻视,怠慢。重视现代的,轻视古代的。多用于学术研究方面。

厚此薄彼 : 重视或优待一方,轻视或怠慢另一方。比喻对两方面的待遇不同。

鸡头鱼刺 : 比喻轻微而不被重视的的事物。

贱目贵耳 : 指轻视眼前所见,重视远道传闻。比喻舍近求远。

街头巷尾 : 指大街小巷。

进本退末 : 本:根本;末:枝节。指重视根本、主要的东西,抑制直接、次要的。

敬贤下士 : 尊敬贤者,屈身交接士人。旧时谓封建帝王或官员重视人才。

竞今疏古 : 指重视现代的,轻视古代的。犹厚今薄古。

口耳并重 : 对说和听的训练同等重视。

里巷之谈 : 出于街头巷尾的谈论。也指没有知识的人所说的话。多指轻视他人说的话,不值得重视。

令人注目 : 注目:视线集中在一点上。指引起别人的注意或重视。

另眼相看 : 用另一种眼光看待。指看待某个人不同一般。也指不被重视的人得到重视。

另眼相待 : 用另一种眼光看待。指看待某个人不同一般。也指不被重视的人得到重视。

另眼看承 : 用另一种眼光看待。指看待某个人不同一般。也指不被重视的人得到重视。

另眼看戏 : 犹另眼相看。指看待某个人不同一般。也指不被重视的人得到重视。

埋没人才 : 不重视有才能的人,让其不能发挥作用。

满不在乎 : 满:全;在乎:在意。丝毫不在意。形容对事情一点也不重视。

三十六鳞 :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鳞介篇》:“鲤,脊中鳞一道,每鳞有小黑点,大小皆三十六鳞。”因以“三十六鳞”为鲤鱼的别称。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十六:“ 段成式 以灵蓝纸赠 温庭筠 ,有诗云:‘三十六鳞充使时,数番犹得裹相思。谓鲤鱼三十六

三座大山 : 比喻旧 中国 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大敌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朱德 《纪念党的四十周年》诗:“三座大山齐推倒,两重革命一肩担。” 郭沫若 《悼念毛主席》诗:“三座大山齐倒地,五星红旗高入云。”

三十六体 : 唐 李商隐 、 温庭筠 、 段成式 皆排行第十六而诗文则以俪偶相夸,世称“三十六体”。《新唐书·文艺传下·李商隐》:“ 商隐 初为文瑰迈奇古,及在 令狐楚 府, 楚 本工章奏,因授其学,儷偶长短而繁縟过之。时 温庭筠 、 段成式 俱用是相

三木楼訾 : 我国古代 北匈奴 的一部。《后汉书·南匈奴传》:“﹝ 建初 ﹞八年, 北匈奴 三木楼訾 大人 稽留斯 等率三万八千人、马二万匹、牛羊十餘万,款 五原塞 降。”

三百瓮虀 : 指长期以咸菜度日,生活清贫。虀,咸菜。三百瓮,极言其多,一时吃不完。 宋 赵与虤 《娱书堂诗话》卷上:“旧传一贫士死,见阴吏,为言‘当再生,汝有三百瓮虀禄未尽。’ 陆放翁 《病愈》絶句云:‘镜中无復旧朱颜,一笑衰翁乃尔顽。三百瓮虀消未尽,

三十六国 : (1).指 汉 时 西域 诸国。大部在今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境内。《汉书·西域传序》:“ 西域 以 孝武 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餘,皆在 匈奴 之西, 乌孙 之南。” 王先谦 补注:“三十六国者: 婼羌 、 楼兰 、 且末 、

三尺青锋 : 指剑。 元 无名氏 《抱妆盒》第三折:“ 刘娘娘 不索把三尺青锋赐, 寇夫人 他自拣一搭金堦死。”亦省作“ 三尺锋 ”。《雍熙乐府·粉蝶儿·归隐》:“武凭三尺锋,文成半纸缄。”

三大运动 : 指 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国初期三次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即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 毛泽东 《三大运动的伟大胜利》:“由于上述三大运动已经取得的胜利,由于各级人民政府和各界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国家已经实现了空前未有的统一。”

三五传柑 : 古时农历正月十五夜近臣侍饮,贵戚有以黄柑相遗赠之俗,谓之“传柑”。见 南朝 梁 宗懍 《荆楚岁时记》。 明 张煌言 《海上观灯限删咸二韵》:“自来三五传柑胜,岂惜霞觴付酒监。”

三大作风 : 指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为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四日 毛泽东 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所指出。 邓小平 《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毛泽东 同志在党的七大的报告中

三大纪律 : 从红军时代起,中国人民解放军就要求普遍遵守的三条主要纪律。内容前后稍有不同,最终定为: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 朱德 《一九四七年十大任务》:“严格执行和经常检查三大纪律,随时随地为民兴利除弊。”

三寸鸡毛 : 指毛笔。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考代书》:“乡愚孤嫠不能自写,必倩代书,类多积年讼师,惯弄刀笔……所谓空中楼阁,祇凭三寸鸡毛;座上 秦 铜,莫辨五里昏雾。”

三门干部 : 谓从家门到学校门再到机关门的缺乏实践经验的干部。《人民日报》1965.1.16:“有的自认为是‘自来红’,说什么:‘参加劳动是三门干部的事,我劳动了这么多年,现在又劳动有啥意思。’”

三寸银钩 : 犹三寸金莲。 明 刘兑 《娇红记》:“半折笋牙尖,三寸银鉤细;綉幇儿窄小,底样儿新奇。”

三世同财 : 谓三代人和睦共居,不分家产。《南齐书·孝义传·封延伯》:“﹝ 延伯 ﹞侨居 东海 ,遂不至京师。三世同财,为北州所宗附。”

三世执戟 : 汉 之 扬雄 于 成帝 、 哀帝 、 平帝 三世为郎官,故称。 明 高启 《将进酒》诗:“君不见 扬子云 ,三世执戟徒工文。”

三长斋月 : 同“ 三长善月 ”。 《梵网经》卷下:“於六斋日年三长斋月,作杀生劫盗破斋犯戒者,犯轻垢罪也。”

三官手书 : 道教徒祈祷三官神的文书。《三国志·魏志·张鲁传》“雄据 巴 、 汉 垂三十年”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典略》:“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説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

三表五饵 : 汉 代 贾谊 陈献的防御匈奴的办法。以立信义、爱人之状和好人之技为“三表”;以赐之盛服车乘、盛食珍味、音乐妇人、高堂邃宇府库奴婢和亲近安抚为“五饵”。见《新书·匈奴》。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 贾生 固天下奇才,所言亦一时之良策…

三条九陌 : 泛指帝都的纵横大道。 唐 骆宾王 《帝京篇》:“三条九陌丽城隈,万户千门平旦开。” 唐 徐凝 《寄白司马》诗:“三条九陌花时节,万户千车看牡丹。” 元 曾瑞 《留鞋记》第二折:“多情月送我在三条九陌,又不曾泛桃花流下 天台 。”参见“

三代执金 : 指 唐 赵道兴 与父 才 、子 晈 三人。均曾任执金吾之职,故称。《旧唐书·郭孝恪赵道兴等传论》:“ 士贵 、 道兴 逢时立効,得尽义勇,以观厥成;而继父风概,三代执金,不亦美乎!”

三条椽下 : 佛寺禅堂中每人坐禅地位广三尺许,与三条屋椽的宽度大致相等,因以“三条椽下”指称禅床。禅家亦用为话头,有切近处之意。 宋 圆悟 《碧岩录》卷三:“且如山僧道:适来举拂子,且道即今在什么处?尔诸人若见得,与 莲花峯 庵主同参;其或未然,三尺椽

三门四户 : 各道门户。 元 岳伯川 《铁拐李》第二折:“便道 岳孔目 有个好浑家,三门四户不出,无人能勾得见。”

三舍人诗 : 指 唐 之 令狐楚 、 王涯 、 张仲素 三人的诗集。三人同为中书舍人,故称。 明 杨慎 《升庵诗话·令狐楚<塞上曲>》:“ 令狐楚 与 王涯 、 张仲素 同时为中书省舍人,其诗长於絶句,号‘三舍人诗’,同为一集。”

三师七僧 : 佛教语。佛徒授比丘具足戒,行三师七僧之制。三师指戒和尚、羯磨师和教授师。七僧指七名作证的和尚。也称为“三师七证”。参阅《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之三。《萨婆多毘尼毘婆沙》卷二:“受戒时须三师七僧。”

三风太守 : 清 吴绮 居官多风力,尚风节,饶风趣,时称“三风太守”。《清史稿·文苑传·吴绮》:“﹝ 綺 ﹞出知 湖州府 ,有吏能。人谓其多风力,尚风节,饶风趣,称为‘三风太守’。”

三班借职 : 宋 代武臣的最低职级。详“ 三班奉职 ”。 宋 梅尧臣 《碧云騢》:“﹝ 范仲尹 ﹞自中书録事出,合为供奉。 许公 怒 仲尹 刺探事令 仲淹 知,故祇与三班借职。” 宋 彭乘 《续墨客挥犀·被黜者受三班借职》:“ 石曼卿 登科,有人讼科

三班奉职 : 宋 时武职,分东、西、横三班。入仕者先为三班借职,转三班奉职,以次递迁,最高可至节度使。《宋史·太宗纪二》:“﹝ 淳化 二年﹞乙酉,置内殿崇班、左右侍禁,改殿前承旨为三班奉职。”《宋史·职官志九》:“武臣三班借职至节度使叙迁之制:三班借职,

三周说法 : 佛教谓法说周、譬喻周、因缘周。 清 龚自珍 《妙法莲华经四十二问》:“故 释迦 三周説法之中,一字一句,皆自名为妙法莲华法,此无可疑者。”

三鹿为犇 : 宋 刘攽 戏谑 王安石 之语。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三十:“ 王荆公 喜説字,至以成俗。 刘贡父 戏之曰:‘三鹿为麄,鹿不如牛;三牛为犇,牛不如鹿。’谓宜三牛为麄,三鹿为犇,若难于遽改,欲令各权发遣。 荆公 方解纵绳墨,不次用人,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