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成语大全,成语词典,成语查询,古诗词大全「美猫成语网」加入收藏|设为主页
位置:成语查询 > 形容非常愤怒的样子成语_四字词语

形容非常愤怒的样子成语_四字词语

勃然大怒 : 勃然:突然。突然变脸大发脾气。藏怒宿怨 : 藏、宿:存留。把愤怒和怨恨藏留在心里。指心怀怨恨,久久难消。冲冠怒发 : 形容极为愤怒。冲冠发怒 : 形容极为愤怒。春笋怒发 : 春天的竹笋迅

勃然大怒 : 勃然:突然。突然变脸大发脾气。

藏怒宿怨 : 藏、宿:存留。把愤怒和怨恨藏留在心里。指心怀怨恨,久久难消。

冲冠怒发 : 形容极为愤怒。

冲冠发怒 : 形容极为愤怒。

春笋怒发 : 春天的竹笋迅速茂盛地生长。比喻好事层出不穷地产生。

东怒西怨 : 比喻迁怒于人。

东怨西怒 : 指任意指责别人。

发怒冲冠 : 形容极度愤怒。同“发上冲冠”。

发怒穿冠 : 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同“发上冲冠”。

敢怒敢言 : 敢于愤怒,又敢于说出来。

赫然而怒 : 形容大怒。火冒三丈的样子。

横眉怒目 : 五代·后蜀·何光远《监戒录》引陈裕诗:“横眉怒目强干嗔,便作阎浮有力神。祸福岂由泥捏汉,烧香代养弄蛇人。”

横眉怒视 : 犹言横眉努目。形容怒目相视,态度凶狠的样子。

戟指怒目 : 戟指:用食指和中指指着别人,象戟的形状。指着人,瞪着眼。形容大怒时斥责人的神态。

疾言怒色 : 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同“疾言厉色”。

积羞成怒 : 犹恼羞成怒。指羞愧至极,转生愤怒。

金刚怒目 : 怒目:睁大眼睛,眼珠突出。形容面目威猛可畏。

惊涛怒浪 : 汹涌吓人的浪涛。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同“惊涛骇浪”。

惊风怒涛 : 比喻生活中的艰辛险恶。

鲸波怒浪 : 犹言惊涛骇浪。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

狂风怒号 : 怒:愤怒,发怒;号:号叫。大风刮得像发怒一样号叫。

老羞成怒 : 由于羞愧到了极点,下不了台而发怒。

雷嗔电怒 : 暴怒的样子。

雷霆之怒 : 雷霆:霹雳。象霹雳一样的盛怒。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恼羞成怒 : 由于羞愧到了极点,下不了台而发怒。

恼羞变怒 : 由于羞愧到了极点,下不了台而发怒。同“恼羞成怒”。

怒从心上起 : 愤怒从心底而起。比喻愤怒到极点就会胆大得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怒不可遏 : 遏:止。愤怒地难以抑制。形容十分愤怒。

怒发冲冠 : 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怒气冲天 : 怒气冲上天空。形容愤怒到极点。

怒形于色 : 形:显露;色:脸色。内心的愤怒在脸上显露出来。

怒气填胸 : 胸中充满了愤怒。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怒火中烧 : 中;心中。怒火在心中燃烧。形容心中怀着极大的愤怒。

怒目切齿 : 怒目:怒视的样子;切齿:咬紧牙齿。形容极其愤恨。

怒猊渴骥 : 猊:狻猊,即狮子;骥:骏马。如愤怒的狮子撬扒石头,口渴的骏马奔向泉水。形容书法遒劲奔放。

怒目而视 : 睁圆了眼睛瞪视着。形容正要大发脾气的神情。

怒火冲天 : 形容愤怒之极,无法抑制。

怒目横眉 : 耸起眉毛,瞪大眼睛。形容怒视的样子。

迁怒于人 : 受甲的气向乙发泄或自己不如意时拿别人出气。

人怨神怒 : 形容民愤极大。

三大改造 : 指一九五六年基本完成的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邓小平 《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三大改造完成以后,确实有一股势力、一股思潮是反社会主义的,是资产阶级性质的。”

三个面向 : 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人民日报》1984.5.6:“‘三个面向’要求我们在办学思想上摒弃一些旧的观念,在改革上进行一些新的探索,迈出新的步伐。”

三寸弱翰 : 指毛笔。 汉 扬雄 《答刘歆书》:“ 雄 常把三寸弱翰,齎油素四尺,以问其异语。”亦作“ 三寸弱管 ”。

三长善月 : 佛教谓农历正月、五月、九月为斋戒之月。于此三月尤须作善以要福。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上:“寅、午、戌月,世人多斋素,谓之‘三长善月’。其事盖出於佛书。云大海之内,凡有四洲,中国与四夷特 南赡部 一洲耳。天帝之宫有一镜,能尽见世间人之所

三十六物 : 佛教称人身有三十六种不净之物,如毛、发、爪、齿、泪、液、唾、屎、溺等。《百喻经·为王负机喻》:“﹝凡夫﹞后为烦恼所惑,三十六物,髮毛爪齿屎尿不浄,不以为丑;三十六物,一时都捉,不生惭愧,至死不捨。” 唐 澄观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三

三阳五输 : 同“ 三阳五会 ”。 《韩诗外传》卷十:“ 扁鹊 入砥鍼厉石,取三阳五输。”

三十有室 : 谓男子三十岁娶妻。《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孔丛子·论书》:“礼,丈夫三十而室。” 唐 白居易 《赠友》诗之五:“三十男有室,二十女有归。”

三支比量 : 古 印度 因明学的推理方法。因明法之宗、因、喻称三支。以因、喻论证宗,称比量。整个论证过程称三支比量。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名》:“辩説之道,先见其恉,次明其柢,取譬相成,物故可形,因明所谓宗、因、喻也。 印度 之辩,初宗,次因,次喻。(

三日成魄 : 谓月尽后三日乃有微光。《礼记·乡饮酒义》:“月者三日则成魄,三月则成时。” 孔颖达 疏:“谓月尽之后三日乃成魄。魄,谓明生傍有微光也。此谓月明尽之后而生魄,非必月三日也。”

三日曲水 : 指三月三日聚集在环曲水渠之旁进行的流觞宴饮活动。《晋书·束晳传》:“ 武帝 尝问 挚虞 三日曲水之义, 虞 对曰:‘ 汉章帝 时, 平原 徐肇 以三月初生三女,至三日俱亡,邨人以为怪,乃招擕之水滨洗祓,遂因水以汎觴,其义起此。’帝曰:‘必

三十六峯 : (1).在 河南省 登封县 少室山 ,上有三十六峰。 唐 李白 《赠嵩山焦炼师》诗序:“余访道 少室 ,尽登三十六峯。” 唐 高适 《别杨山人》诗:“不到 嵩阳 动十年,旧时心事已徒然。一二故人不復见,三十六峯犹眼前。” (2).

三五之隆 : 三皇五帝之盛世。《汉书·郊祀志下》:“夫 周 秦 之末,三五之隆,已尝专意散财,厚爵禄,竦精神,举天下以求之矣。” 颜师古 注:“三谓三皇,五谓五帝。”

三方五氏 : 太平天囯 避“皇”及“上帝”讳,称三皇五帝为三方五氏。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英杰归真》:“噫,尔何不学之甚乎!三方五氏之称,恐是后人妄称。”

三五蟾光 : 农历十五夜的月光。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五·敬一主人诗》:“碧天如水夜初凉,三五蟾光满帝乡。”

三十六宫 : 极言宫殿之多。 汉 班固 《西都赋》:“离宫别馆,三十六所。” 唐 温庭筠 《郭处士击瓯歌》:“吾闻三十六宫花离离,软风吹春星斗稀。” 宋 辛弃疾 《酒泉子·无题》词:“三十六宫花溅泪,春声何处説兴亡。” 清 李渔 《玉搔头·奸图》

三十二相 : 佛教语。谓佛陀具有的三十二种不同凡俗的显著特征,与微细特征八十种“好”,合称“相好”。如足下安平、手指纤长、金色、丈光、身如师子、广长舌、绀青眼、顶成肉髻和眉间白毫等相。各经所举略有出入。详见《大智度论》卷四。 唐 欧阳詹 《福州南涧寺上

三大政策 : 指 孙中山 制定的联 俄 、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 毛泽东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二章第五节:“这种三民主义即是 孙中山 的三大政策,即联 俄 ,联共和扶助农工政策的三民主义。”

三上五落 : 谓动作忽上忽下。《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谁敢与爷爷做对?’众人不敢则声。那使棒的三上五落。”

三九相公 : 唐 郑畋 的绰号。 宋 曾慥 《类说》卷十二引《纪异记》:“ 郑畋 年十九赴举,凡十九年登第,又十九年入相,时号三九相公。”

三月三日 : 即上巳节。 汉 以前取农历三月上旬之巳日, 三国 魏 以后改用三月三日,不用上巳。见《晋书·礼志下》。《周礼·春官·女巫》“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 唐 贾公彦 疏:“一月有上巳,据上旬之巳而为祓除之事,见今三月三日水上戒浴是也。”《艺文类

三十晚上 : 即农历除夕。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除夕》:“京师谓除夕为三十晚上。”

三尺枯桐 : 三尺桐。 清 程先贞 《听张八娘弹琴》诗:“三尺枯桐七缕丝,开囊自拂秋云帕。”详“ 三尺桐 ”。

三十六郡 : 秦始皇 二十六年(公元前二二六年)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 裴駰 集解:“三十六郡者, 三川 、 河东 、 南阳 、 南郡 、 九江 、 鄣郡 、 会稽 、 潁川 、 碭郡 、 泗水 、

三世同爨 : 谓三代人在一起吃饭,和睦共处。 宋 王谠 《唐语林·德行》:“ 博陵 崔倕 ,緦麻亲三世同爨。”《元史·孝友传一·赵毓》:“ 赵毓 , 唐州 人。父 福 迁 郑 之 管城 。其先,三世同爨。”亦作“ 三世一爨 ”。《新唐书·崔邠传》:“

三十二天 : (1).佛教小乘有部称欲界十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为三十二天。《法苑珠林》卷五:“如《婆沙论》中説,天有三十二种,欲界有十,色界有十八,无色界有四,合有三十二天也。” (2).道教称东南西北方各有八天,合称三十二天。 明 张九韶

三品蒭豆 : 精美的饲料。其值与三品官俸相等,故称。《新唐书·奸臣传上·李林甫》:“君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飫三品蒭豆;一鸣,则黜之矣。”亦省作“ 三品芻 ”。 清 林则徐 《驿马行》:“ 太行 神驥盐车驱,立仗无声三品芻。”

三尺焦桐 : 指琴。 汉 蔡邕 有焦尾琴,故称。 唐 李洞 《毙驴》诗:“三尺焦桐背残月,一条藜杖卓寒烟。”参见“ 三尺桐 ”。

三尺秋霜 : 喻剑。 元 谷子敬 《城南柳》第三折:“犯着咱三尺秋霜,管教你登时落叶黄。”

三教布衣 : 南唐 诗人 陈陶 自号。 陶 通释、老,善天文历数,隐居修炼,后不知所终。 宋 叶廷珪 《海录碎事·人事》:“ 唐 陈陶 ,以诗名,兼释、老学,自号 三教布衣 。”

三尺之孤 : 幼小的孤儿。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二·新郑富平身后》:“两公立朝錚錚,即微有可议,何至溺情阿堵,使有三尺之孤,必不决裂至此。” 清 姚鼐 《丹徒王氏秀山阡表》:“母 吴 儒人尚少,家贫乏,无族党内外之助,抚三尺之孤,默默自守於穷巷